县域检察与人大监督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

文章字数:2431 文章浏览数:
  □ 贺田孝 刘杨娟
  检察机关开放日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窗口,更是打通司法监督与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纽带。
  近年来,澄城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县域治理实际,创新打造“开放日+人大监督”深度融合模式,通过场景化体验、精准化聚焦、闭环化落实,推动人大监督从“会议审议”向“一线履职”拓展,检察履职从“内部提质”向“民意导向”转型,构建起监督有力度、履职有温度、民生有保障的协同治理新格局,为陕西县域法治建设与民生改善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实践创新 “开放日+”融合模式的三维落地路径
  ——场景化体验:让监督从“抽象”变“具象”。
  打破传统开放日听报告、走点位的固有模式,构建“沉浸式观摩+实操性体验+专题化研讨”的立体参与体系。
  组织县人大代表走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案件管理大厅、检察听证室等核心区域,全程见证案件受理分流、信息公开公示、听证评议表决等关键流程,直观了解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司法救助一站式办理等民生举措的落地细节。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农村生态治理等县域民生热点,策划专题开放日,通过播放工作纪实短片、展示典型案例卷宗、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帮助代表全面掌握检察履职成效。
  截至目前,该院已通过该模式举办开放日活动8场,邀请56人次县人大代表参与,收集监督意见建议35条,实现监督与体验的深度融合。
  ——精准化聚焦:让监督对准“民生痛点”。
  始终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民生需求——监督重点——检察履职”的精准对接机制。
  针对农民工欠薪、农村饮水安全、耕地保护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开设“民生检察专项监督”开放通道,邀请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案件听证、线索核查、整改回访等环节,让监督紧跟民生诉求走。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中,通过“开放日+专项监督”模式,组织人大代表实地察看污染现场、听取案件进展汇报;代表们结合农村治理经验提出的强化源头管控、健全跨部门联动监管等针对性建议,为案件办理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协同发力,成功督促清理生活垃圾、固体废物300吨;取缔城镇燃气黑窝点2处,没收非法制售液化气瓶100余个;追回违规报销的医保基金7万元;放生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300余只;补植复绿树苗900余棵。切实以监督实效守护民生福祉。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维权难点,联合人大代表搭建司法为民暖心平台,现场演示绿色通道办理流程、解读司法救助政策,让监督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真正实现“民有所呼、监督有应、检察为民”。
  ——闭环化落实:让监督建议从“纸上应答”到“落地见效”。
  建立“意见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成效评议”全链条工作机制,确保人大代表监督意见不流于形式、不悬于纸面。
  开放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意见建议的梳理分类,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形成《人大代表监督意见整改台账》。每月向县人大常委会书面报送整改进展,每季度组织代表开展“回头看”,通过实地核查、座谈评估等方式检验整改成效。针对代表提出的“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建议,开展“送法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活动15场,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覆盖群众800余人次,有效提升基层群众法治意识;针对“优化信访接待服务”的提议,升级12309检察服务热线平台,增设视频接访、智能查询等功能,推动信访事项办理满意度同比提升20%。
  通过闭环管理,实现“每一条建议有回应、每一项整改有实效”,让人大监督真正成为推动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的动力。
  现实瓶颈 协同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探析
  主题对接不够精准,监督针对性有待提升。部分开放日主题设置较为宽泛,与县人大年度监督重点、县域治理突出问题及群众具体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泛泛而谈”的情况,难以满足代表精准监督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期待,影响了融合模式的实践效能。
  专业能力存在短板,监督深度不足。部分人大代表对检察业务流程、法律适用标准等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参与监督时多关注服务态度、办公环境等表面问题,针对案件办理质量、法律监督实效等深层次、专业性问题的监督建议较少,制约了协同监督的整体质效。
  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协同稳定性不足。当前融合模式多以单次开放日活动为载体,在日常信息共享、民生问题联合调研、常态化监督等方面缺乏固定制度支撑,难以形成“日常监督+集中评议”的持续发力态势,影响了协同治理的长效性。
  优化方向 构建县域协同监督的长效路径
  精准化设计,让主题对接民生需求。提前与县人大常委会沟通衔接,围绕县人大年度监督计划、群众信访热点、县域治理难点,共同制定开放日活动方案,推行“一主题一方案”定制化模式。针对公益诉讼、未成年人保护、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重点领域,量身设置案件观摩、现场督办、成效评估等环节,让协同监督成为破解民生难题的精准抓手。
  赋能型提升,让监督具备专业能力。搭建人大代表检察业务赋能平台,定期组织代表参加检察业务培训、案件研讨会,编发《检察监督工作指引》,帮助代表掌握监督重点和法律依据;同时,组织检察人员向人大代表学习基层治理经验,提升履职的针对性。建立“线上交流驿站”,实时推送检察工作动态、民生领域典型案例,方便代表随时了解、随时监督,实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双向提升。
  常态化推进,让协同形成制度保障。建立“人大监督+检察履职”常态化协同机制,明确双方联络专员,每月通过信息互通共享民生领域工作进展,每季度开展联合调研排查民生问题,每年召开专题座谈会总结协同成效,实现信息共享、线索互移、成果共用。将协同监督成效纳入检察工作考核和人大监督评价体系,推动“短期活动”向“长期机制”转变、“零散建议”向“制度完善”转变,让人大监督成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权益的持久力量。
  司法为民显担当,监督协同促治理。澄城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开放日+人大监督”融合模式的探索,有效打破了检察工作的专业壁垒,让人大监督直达民生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司法为民的初心。未来,县域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协同模式,以更主动的姿态接受人大监督,以更务实的举措回应群众关切,为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陕西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