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领恐慌”到“合作者”的蜕变

文章字数:1038 文章浏览数:
  □ 王强
 2024年4月25日,手持刚刚刊发《“五个聚焦”提升诉源治理质效》的报纸,油墨清香扑面而来。这份喜悦,不仅源于文章在《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相继刊登,更勾起了我七年来与这两份刊物相伴相知的珍贵记忆。
  七年前,我初到乡镇人大工作岗位,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曾一度感到“本领恐慌”。如何精准把握职责?如何有效开展代表活动?就在那段探索的岁月里,《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悄然走进了我的工作生涯。《民声报》上鲜活的经验报道和深入的基层观察,为我打开了人大工作的广阔视野;《法治与社会》中严谨的法理辨析和前沿思考,为我夯实了履职的理论根基。它们如同两位循循善善诱的导师,在我初涉人大工作的航程中指引方向、指点迷津。
  从乡镇到县人大办,工作岗位在变,视野在拓宽,但与这两份刊物的情缘却愈发深厚。它们从最初的“指导者”,逐渐成为我工作中默契的“合作者”。在撰写《把一件件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时,我借鉴《民声报》细腻的笔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民生实事,展现代表履职的真情实感;在构思《心系群众冷与暖一心一意谋发展》时,《法治与社会》注重制度思考的视角启发了我,让代表故事既有温度更有深度。
  回首这些在灯下奋笔疾书的夜晚,《把“连心桥”筑得更牢》里记录的商南县人大以
  “四个强化”建好用活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生动实践,《商南县人大以规范为准绳提升议政质量》中展现了商南县人大积极探索街道民主实践的有效路径,《“四维联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描写的创新工作机制,每一篇稿件都如同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见证着我在人大道路上的成长。
  我深切体会到,人大工作不仅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更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通过《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讲述商南人大故事——从代表履职的生动实践到监督工作的创新探索,从立法调研的严谨细致到为民代言的真挚情怀。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商南人大依法履职的坚实足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值此《民声报》创刊30周年、《法治与社会》创刊25周年之际,我谨以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的身份,向这两份陪伴我成长的刊物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民声报》“三十而立”,三十年来始终坚守“为民发声”的初心,字里行间洋溢的民生情怀温暖而有力;《法治与社会》“二十五而明”,它深邃专业,如同一位睿智的学者,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笔为媒,用心用情讲述更多精彩的商南人大故事,与《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继续同行,共同书写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