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履职之基 激发代表活力
文章字数:1696
文章浏览数:
□ 罗友萍
近年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全县发展大局,创新实施“抓学习、抓阵地、抓服务、抓典型”的“四轮驱动”工作法,突出“建章立制、建家立室、建档立卡、建言立行”四个重点,全面夯实代表工作基础,有效激发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活力,为推动宁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动力。
以学铸魂,建章立制强根基。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将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摆在首位,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培训,为代表依法履职、正确监督筑牢思想根基和法治保障。一是深化履职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在组织代表参加省、市、县各类培训的基础上,围绕生态旅游、包装饮用水、农林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组织代表赴浙江、金坛等地“取经”,学习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开展县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深入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和党的创新理论,确保代表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二是创新监督前学习,确保依法监督。在开展视察、调研等监督活动前,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先懂法、后监督”,确保监督工作于法有据、精准有力。三是丰富学习载体,传承履职经验。为代表征订专业学习资料,并邀请经验丰富的老代表“传经送宝”,就如何收集民意、撰写建议等进行“手把手”教学,形成了新老代表互学互促的良好氛围。
以站为家,建家立室搭平台。代表联络站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高标准推进“家站”平台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代表学习交流、接待选民、汇聚民意的“主阵地”。一是机制先行,规范运行。制定《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家站平台建设的通知》及配套工作制度,明确活动流程、次数和评价标准。创新建立社情民意分级处理机制,形成“收集-梳理-交办-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通过开展示范站评选和观摩交流,激发了各站点“比学赶超”的热情。二是活动常态,服务为民。设立固定“代表接待日”,组织代表“坐班”听民意;定期开展进站学习、视察调研,推动代表深入基层一线。搬迁群众后续扶持、长安街人行道拓宽、建安桥廊桥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的解决,正是联络站高效运转的生动写照,实现了代表与群众“双满意”。三是一站一品,彰显特色。指导各镇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城关镇探索“联络站+产业+群众”模式,发挥代表“双带”作用;江口回族镇创新“三单”服务机制;龙王镇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履职平台……“一站一品”的格局,让联络站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以管促效,建档立卡优服务。为保障代表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一套以档案为核心、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精细化保障体系。一是一人一档,精准画像。为每位代表建立《代表履职手册》,详细记录参会、视察、联系选民、提出建议等情况,作为评价履职和推荐连任的重要依据。出台《代表履职、激励、约束和退出暂行办法》,打破代表“终届制”,激发代表履职内生动力。二是清单管理,闭环监督。在全县镇级人大推行“三清单一评议”监督机制,通过代表小组动态跟踪,对政府工作报告承诺事项、代表建议办理、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清单化、闭环式监督。2024年以来,已开展监督活动521次,推动完成政府承诺事项150余项,办结代表建议450件。三是常态述职,接受监督。严格落实《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确保代表任期内至少向原选区选民述职一次,并现场接受选民询问评议。近年来,已有300余名县镇人大代表完成述职,将代表履职置于阳光之下,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先带后,建言立行树标杆。宁陕县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宣传表彰,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一是评优表彰,激发动力。坚持每年评选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代表小组和优秀建议,并在人代会前夕大力宣传履职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代表见贤思齐、担当作为。二是媒体聚焦,展示风采。先后推出4名代表的典型事迹在市级媒体专栏播出,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彰显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三是双岗讲述,彰显担当。连续两年组织代表在市人代会期间参加“双岗”履职讲述活动,分享扎根基层、服务发展的感悟与收获,为宁陕高质量发展凝聚了人大智慧、贡献了人大力量。
近年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全县发展大局,创新实施“抓学习、抓阵地、抓服务、抓典型”的“四轮驱动”工作法,突出“建章立制、建家立室、建档立卡、建言立行”四个重点,全面夯实代表工作基础,有效激发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活力,为推动宁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动力。
以学铸魂,建章立制强根基。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将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摆在首位,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培训,为代表依法履职、正确监督筑牢思想根基和法治保障。一是深化履职培训,提升综合素养。在组织代表参加省、市、县各类培训的基础上,围绕生态旅游、包装饮用水、农林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组织代表赴浙江、金坛等地“取经”,学习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开展县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深入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和党的创新理论,确保代表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二是创新监督前学习,确保依法监督。在开展视察、调研等监督活动前,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先懂法、后监督”,确保监督工作于法有据、精准有力。三是丰富学习载体,传承履职经验。为代表征订专业学习资料,并邀请经验丰富的老代表“传经送宝”,就如何收集民意、撰写建议等进行“手把手”教学,形成了新老代表互学互促的良好氛围。
以站为家,建家立室搭平台。代表联络站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高标准推进“家站”平台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代表学习交流、接待选民、汇聚民意的“主阵地”。一是机制先行,规范运行。制定《关于加强人大代表家站平台建设的通知》及配套工作制度,明确活动流程、次数和评价标准。创新建立社情民意分级处理机制,形成“收集-梳理-交办-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通过开展示范站评选和观摩交流,激发了各站点“比学赶超”的热情。二是活动常态,服务为民。设立固定“代表接待日”,组织代表“坐班”听民意;定期开展进站学习、视察调研,推动代表深入基层一线。搬迁群众后续扶持、长安街人行道拓宽、建安桥廊桥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的解决,正是联络站高效运转的生动写照,实现了代表与群众“双满意”。三是一站一品,彰显特色。指导各镇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城关镇探索“联络站+产业+群众”模式,发挥代表“双带”作用;江口回族镇创新“三单”服务机制;龙王镇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履职平台……“一站一品”的格局,让联络站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以管促效,建档立卡优服务。为保障代表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宁陕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一套以档案为核心、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精细化保障体系。一是一人一档,精准画像。为每位代表建立《代表履职手册》,详细记录参会、视察、联系选民、提出建议等情况,作为评价履职和推荐连任的重要依据。出台《代表履职、激励、约束和退出暂行办法》,打破代表“终届制”,激发代表履职内生动力。二是清单管理,闭环监督。在全县镇级人大推行“三清单一评议”监督机制,通过代表小组动态跟踪,对政府工作报告承诺事项、代表建议办理、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清单化、闭环式监督。2024年以来,已开展监督活动521次,推动完成政府承诺事项150余项,办结代表建议450件。三是常态述职,接受监督。严格落实《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确保代表任期内至少向原选区选民述职一次,并现场接受选民询问评议。近年来,已有300余名县镇人大代表完成述职,将代表履职置于阳光之下,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先带后,建言立行树标杆。宁陕县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宣传表彰,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一是评优表彰,激发动力。坚持每年评选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代表小组和优秀建议,并在人代会前夕大力宣传履职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代表见贤思齐、担当作为。二是媒体聚焦,展示风采。先后推出4名代表的典型事迹在市级媒体专栏播出,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彰显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三是双岗讲述,彰显担当。连续两年组织代表在市人代会期间参加“双岗”履职讲述活动,分享扎根基层、服务发展的感悟与收获,为宁陕高质量发展凝聚了人大智慧、贡献了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