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万击还坚劲

——读《我们仨》有感

文章字数:1046 文章浏览数:
  □ 姜 峥
  初识杨绛先生,她在一档节目中娓娓讲述创办“好读书”奖学金的初心。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温润书卷气,如清泉般浸润心田,不由得翻开她那部饱含深情的回忆录——《我们仨》。
  这部以《我们老了》开篇的作品,借一场万里长梦徐徐展开。在亦真亦幻的古驿道上,杨绛先生与相濡以沫的丈夫钱钟书、聪慧贴心的女儿钱瑗渐行渐远。梦醒时分,唯余九旬老人独自回望。在这虚实交织的追忆中,从抗战烽火到改革开放的沧桑岁月,从英伦求学到女儿降生的温馨时光,一幅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长卷缓缓铺展,浸润着朴素而深沉的亲情。正是在这般平静的叙述中,我们看见了一个身形纤弱却内心强大的杨绛——她的生命里,始终蕴蓄着一种令人心折的坚韧。
  这种坚韧,体现在相濡以沫的贤淑之中。钱钟书曾赞誉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新婚不久,钱先生获得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毅然中断清华学业,相伴远渡重洋。在英法求学的日子里,这个昔日的大家闺秀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烹饪缝纫、攀窗租房,将异国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照顾好丈夫起居的同时,她也从未放弃学术追求,最终在文学领域卓有建树。这份坚韧里,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也彰显着现代知识女性平衡家庭与事业的智慧。
  这种坚韧,更体现在风雨如晦时的静默坚守中。“我不与谁争,谁与我争我也不屑”,这句淡然之语在动荡年代里显得格外铿锵。书中提及“我扫厕所也把它打扫得一尘不染,让自己在污浊中守住体面”。她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被剃发后从容戴上假发继续生活。这份静默不是妥协,而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在无法改变的外界环境中,坚守内心的秩序与底线,以柔韧的姿态承受时代的重压。
  最动人的坚韧,莫过于晚年孤身时的顽强。1997年爱女钱瑗病逝,1998年丈夫钱钟书随之离去,“我们仨”失散在时光深处。写作《我们仨》时,杨绛已是形单影只的耄耋老人。然而她的笔触并未沉溺于悲痛,反而以哀而不伤的基调,将三人共度的温暖时光细细编织。这本书读来不像悼亡之作,更像是一封封寄往彼岸的家书,在孤独的岁月里与至亲对话,在思念中找到自洽与和解的方式。更令人敬佩的是,她还系统地整理了钱钟书浩繁的手稿与笔记,让钱先生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这份在绝境中开出的花,是对“千磨万击还坚劲”最生动的诠释。
  杨绛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不必害怕,日升月落,总有黎明。”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杨绛先生的身影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她让我明白:真正的坚韧不是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如蒲草般在风雨中低头却不折断;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温润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