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

文章字数:2660 文章浏览数:
  □ 吕志军
  他真的叫雷锋,43岁,一所公办二本大学的招生处老师。本科学历。
  我问他,现在大学非博士不能录用,你是怎么进的大学?
  他说,我叫雷锋,完全是拜名字所赐。
  以下是录他的原话。
  因为叫雷锋,从中学开始,我就是劳动委员。我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北里塬上,您知道的,那里很穷。我家也不例外。因为当劳动委员,初中和高中两所学校的每个坑坑洼洼我都熟悉。
  我考上的是文理大学,师范专业。农村娃,总想多学点东西。大学里办有一张报纸,招学生编辑。我报名被录用了,负责同志一听我的名字,想都没想,把打扫卫生的工作分配给了我。每天上课完,就去打扫卫生,编辑部的办公室,整层楼,楼周围。秋冬,树叶今天扫一层,明天又是一层。我把落叶扫拢,垃圾桶装不下,就堆在旁边,老高老高的。每次垃圾车来收,垃圾员都骂骂咧咧。
  整整四年,我就扫编辑部大楼。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算下来,我实际打扫卫生已经十年了。
  大学生活转眼就要过去,实习在最后一个学期,自己联系学校。我想我是贫穷的蓝田县来的,我要回到家乡去教书。一方面家乡需要我,一方面也因我开支不起西安这座省会城市的花销。买房就是大问题。
  我去联系实习学校。西安有个201学校,我觉得适合,就去那儿。可是门禁严,进不了校门,我给门卫买了两盒烟,被放进去。但一问,201学校不要实习生。我实在不想放弃,就赖在政教处帮忙,打扫卫生,整理试卷,登记分数,有啥活干啥活。半个月后,有老师问我,你是哪儿来的?我说马上毕业了,想看看你们怎么教书,我回蓝田也要给学生上课。他说,那你要去教室跟岗啊。我说不让我跟。老师很同情,给教务主任求情,主任说,要来就来十个,一个带着太麻烦。我跑回大学汇报,系主任说,要十个?咱们系今年有二百多毕业生,你挑。我带着十名同学返回201学校,这才被安排跟岗实习。
  很快毕业离校,我执意要回家乡。进入教育系统要统招,头天报名,次日考试,择优录取。我家离教育局比较远,来回坐车,住宾馆,我哪有钱啊。想一次报名考试,可是负责同志说不行,规定报名就是头天,考试在次日。我一气之下返回大学,问老师,还能留校吗?系主任了解我在大学情况,去找校领导,希望给我一次机会。校领导说,本科生留不下来啊,都得博士。系主任说,后勤可以啊。领导说,后勤哪用得上本科生,浪费。主任说,后勤怎么就不能用本科生?雷锋同学在大学苦活累活一干就是四年,没给学校提过任何要求,没有问学校要过一分钱报酬,应该给他个机会。
  原来,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是付费的,一人一月一百五十元,二十一世纪初,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可是打扫面积太大,活儿脏、累,所有招的学生干一段时间都辞职不干了,学校也就不再招学生清洁员。但这些我不知道,以为就是编辑部的工作。没有人给我提过报酬,我也确实没想过报酬的事。
  领导酌情,答应了。
  经过考试等程序,我进了学校后勤部门工作。有人发现,校园里的书报栏没人更换。现在网络发达人人有手机,那时上网得花钱,学生浏览免费信息主要靠报刊。学校设立了很多阅报栏,每天准时更换,领取新报,开栏锁,换下旧报,锁好报栏,归还旧报。天天如此,单调乏味,负责人慢慢懒得换。这个任务交到了我手上。
  我每天准时取报换报。我发现,阅报栏里的报纸还是有人看的,这份儿工作很有意义,就不管刮风下雨,有新报及时更换。比较高的报栏,要么搭梯子,要么用长竹竿把报纸顶上去。我还发现,旧报怎么处理并没有硬性规定,换下来的积攒在一起当废品处理,也没有人追究谁去卖掉它们。我仔细翻看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当时《光明日报》的“光明追思”,《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教师报》的“杂说ABC”,特别喜爱的文章就剪贴下来。剪贴了厚厚几大本,现在还保留着。
  两年后,工作调整,分配我去协助管理图书馆的后勤。说是协助,实际又是当“劳动委员”:打扫卫生,就我一个人。每天晚上十点闭馆后,把图书馆两层楼拖洗一遍。怎么说呢,有时拖完地,拖把都扛不到肩上,实在想一扔了之。可转头一想,领导交待的事情,答应了,总归不能言而无信。拖累了,坐下看看书,体力恢复好,再拖。熟悉的老师、同事的书先看。很快,我知道了给我上过课的老师、我认识的老师都写了哪些书,书里是什么内容。
  图书馆年久失修,每到下雨,有十一个漏点,滴滴答答。我找了十一只桶接漏。我统计过,一只桶最先接满需要十三天。从此,我的作息以十三天为界。不管周末还是假期,人在哪里,十三天一到,就必须赶到图书馆去倒桶。有几次晚上去倒水,黑咕隆咚的,还刮风闪电,一个人实在害怕,就约个同学做伴儿。倒完水,我给同学说,我也没有啥回报你,但图书馆里全是书,咱们看书,你喜欢看啥就拿啥。看久了,我就去提壶开水来泡茶。
  一次校领导到后勤处视察,鼓励我们好好干。闲聊时,我说领导我读过您的书。他问哪一本,我说您写的八本书我都读了,那本散文集我读得最仔细,七个部分,让我受益匪浅。领导大为吃惊。
  话头回到视察正题,领导问,现在学生楼周围垃圾很多,是清洁工打扫不力,还是后勤处的费用不足?怎么解决?这是委婉的批评。同事们面面相觑,没人接话。我说现在社会进步了,讲求学校自主治理,学生自主管理。领导说,那这个事你来负责吧。有同事悄悄骂我说,学生多楼多,借领导批评,本来可以争取点费用。再不济也可以把学生楼的卫生推给其他部门管理。这下好,你都揽住。
  我想事情总得人去干,推不是办法。每天下课时间就去跑宿舍,宣传学生自主管理的好处,和学生一起商量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它。很快,学生志愿卫生队成立了,学生楼周围的垃圾逐步被清空。因有个别学生打架、骚扰女同学现象,又成立了学生护校队和巡逻队,每天晚饭后在校园各处巡逻。后面又成立了管理机构,叫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由委员会组织提案,提出解决办法,负责督促落实。按我的想法,还想成立一个学生门卫队,取代保安公司的付费运营,能省钱。
  校领导再次来视察,对后勤处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雷锋同志干得不错。现在部分专业招生有难度,你愿不愿意去试试?我说,干啥事都会有困难,不试咋能知道难在哪儿呢?就这样,我被调到了招生处。这些年来,我在招生工作中学习到很多,如果您有孩子,或者朋友的孩子要报考大学,我可以帮着分析,适合哪些专业、学校。我是农村来的贫困娃,希望咱们每个娃娃都能所愿得所偿,有个好前程。
  雷锋说完上面的话,和我加了微信。我相信若是提出报考咨询、志愿填报的请求,他肯定会不辱使命。我是记者,出于职业习惯,还是画蛇添足地问道,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雷锋扶扶眼镜,低着扁圆的脸盘轻声回答,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许是我知道自己是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