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的益友 引路的明灯

文章字数:1945 文章浏览数:
  □ 方贤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欣闻《民声报》迎来“而立”之年,《法治与社会》杂志亦走过廿五载不凡历程,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一报一刊的忠实读者,抚今追昔,心潮澎湃。这一报一刊,于我而言,既是案头必备的学习资料,又是相伴多年的良师益友,更是人大和人大工作的喉舌阵地,无声地浸润着我的履职生涯,见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石泉大地的生动演进。
  从相识到相知相伴
  与一报一刊的缘分,始于2021年我到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工作之初。面对新岗位、新职责,如何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的规律与特点,有效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时常思考的课题。正是在那时,一报一刊走进了我的视野,《民声报》上那些来自兄弟市县的鲜活经验、对人大制度的深刻阐释,《法治与社会》杂志里那些对法律法规的精准解读、富有见地的理论探讨,一篇篇充满实践智慧和理论深度的文章,如明灯引路,为我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迪,让我对人大工作的定位、职责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为石泉县人大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样本。
  几年前石泉县开始推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如何让票决的民生实事真正贴合民意、落地见效,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在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的过程中,正是借鉴了《法治与社会》杂志上介绍的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县实际,探索形成了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12343”模式,总结出“征、商、定、督、评”五步工作法,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该做法通过制度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制定了《石泉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
  从读者到撰稿作者
  随着履职的深入,我与一报一刊的关系,从“读者”逐渐变成了参与其中的“作者”。石泉县人大工作中的一些探索与尝试,也通过这片园地得以展示和交流。
  在代表联络站建设中,我们打造“线上+线下”双平台,建立了“融合建站、规范管站、多元用站”工作机制,让代表履职更便捷,服务群众更高效;代表建议办理中,我们建立“清单化管理、跟踪式督办”机制,坚持每年开展代表建议“回头看”,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开展人大常委会主任进家站“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活动,积极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鼓劲加油……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先后在《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刊登。撰写相关总结材料的过程,就是对工作的复盘与升华,而当这些凝聚着基层实践心得的文字变成铅字,不仅是对石泉县人大工作的宣传和肯定,更是对我们持续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创新的莫大鼓舞。
  从交流到守正创新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一报一刊不仅是法律法规宣传的窗口,更是基层人大工作经验交流的平台,也是连接全省人大系统的纽带。特别令我感慨的是,我们近两年着力推行的两项创新工作——民生微实事“速办制”和“两官两警”进家站活动,也都与一报一刊有着不解之缘。
  构思“两官两警”进家站机制时,正是受到《法治与社会》上一篇关于人大助力基层治理文章的启发,进而思考如何将司法专业力量与人大代表植根群众的优势相结合,去年6月我们以全县57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枢纽,将172名“两官两警”选派到镇、覆盖到站,把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的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多方联动”模式筑牢了“人大代表+两官两警”融合履职阵地。
  民生微实事“速办制”是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的拓展延伸。近年来,石泉县人大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创新推行民生微实事“速办制”,通过简化流程、整合资源、下沉监督,让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背街小巷照明改善等小微民生诉求实现“当日受理、三日办结、一周反馈”。当我们的实践成果同样在刊物上分享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薪火相传、接力探索的使命感。
  三十载与二十五载,一报一刊沉淀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责任与情怀。一报一刊以其鲜明的政治导向、专业的法治视角、深厚的民生关怀,默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大工作者和关心民主法治建设的广大读者。它们像一位沉稳的导师,传递着中央和省委的精神,解读着法治的精义;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着基层实践的微光,倾听着来自人民的声音;更像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立法决策与万家灯火,沟通着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一报一刊陪伴我度过了履职生涯中许多关键节点,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更加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展望未来,步入“十五五”新阶段的《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必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当好人大事业发展的“记录者”“传播者”和“推动者”,继续为奋战在民主法治第一线的人们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笔墨相伴,履职路长;一报一刊,润泽初心。衷心祝愿一报一刊历久弥新,越办越好,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新时代人大新闻宣传事业的华彩篇章!
 (作者系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