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情深伴履职 三十芳华共前行

文章字数:1394 文章浏览数:
  □ 刘家群
  与《民声报》的初遇,是1996年秋。我从原旬阳县赵湾区的麻坪乡,因撤区并乡建镇,彼时我刚到新建的赵湾镇任党政办主任,并兼人大工作,办公室书架上叠放的报刊中,那份墨香浓郁的报纸格外醒目。“工作与实践”专版,一篇关于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的报道,将田间地头的调研场景写得鲜活生动,字里行间满是对民生的关切,瞬间让我这个“新手”对人大工作有了具象的认知——原来,这份工作不是枯燥的文件往来,而是要像报纸里写的那样,把群众的声音记在纸上、放在心上。
  从那以后,《民声报》成了我案头最常翻阅的“工具书”。每次开展代表联络活动前,我总会先翻看报纸上的经验与做法相关报道文章,学习其他乡镇如何组织代表进站接待群众、如何推动建议落地;撰写工作简报时,也会借鉴报纸上的鲜活笔触,把代表走访群众、化解矛盾的故事写得更接地气。记得2012年,我包联的一个烤烟产业大村要推进产业路硬化,部分群众对路线规划有异议,我一时不知如何妥善协调。恰在《民声报》上,读到一篇关于“人大代表牵头协商议事”的报道,文中“带着问题听意见、捧着方案找共识”的做法给了我启发。我随即组织辖区人大代
  表 分 组 入户,带着规划图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既讲清道路修建的长远益处,也吸纳合理的修改建议,最终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当产业路顺利通车时,看着群众脸上的笑容,我再次翻开那份报纸,心中满是感激——是这张纸,给了基层工作者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与《法治与社会》杂志的结缘,则始于一次普法宣传活动。2020年,镇里开展“法治进乡村”行动,需要为村民准备通俗易懂的法治案例素材。同事递来一本《法治与社会》,其中一篇乡村调解中的法理与情理的文章,用真实案例讲解如何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语言通俗却法理清晰。我当即把文章中的案例改编成宣讲稿,在村民大会上分享,没想到反响格外热烈。此后,这本杂志便成了我开展法治宣传的“资料库”,无论是讲解民法典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的条款,还是普及人大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我总能从杂志中找到生动的解读和实用的案例,让生硬的法条变成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有一次,一位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与邻居产生矛盾,甚至扬言要打官司。我想起杂志里提到的“多元调解机制”,一边用杂志中的类似案例为他分析利弊,一边联系村干部和司法所干部共同参与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这位村民后来特意说:“原来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定心丸’,这都多亏了你带来的‘好杂志’。”
  一晃多年,《民声报》从油墨香到电子版,《法治与社会》从薄册到厚刊,始终陪伴着我的履职之路。它们记录着全省人大事业的发展变迁,也见证着基层工作者的成长足迹。那些刊登在报刊上的文字,不仅是政策解读的窗口、法治宣传的载体,更像是一位并肩前行的“老朋友”,在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忙碌中传递力量。
  如今,《民声报》迎来三十华诞,《法治与社会》走过二十五载。三十载风雨兼程,二十五载初心如磐,这两份刊物承载着太多人大人的记忆与情怀。作为基层人大工作者,我何其有幸,能在它们的陪伴下,从懵懂新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老兵”;更何其感恩,能透过这一张张纸,触摸到人大制度的温度,感受到法治建设的力量。
  纸短情长,岁月如歌。未来的日子里,我仍会继续捧读这份温暖,带着从报刊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扎根基层、履职为民,也期待与这两份承载着使命与担当的报刊一起,见证更多人大故事,书写更美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