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代表联络站作用
做好群众家门口的民主政治实践

文章字数:1607 文章浏览数:
  □ 戴慧萍
  近年来,眉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县委坚强领导下,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代表作用,强化联络站建设,做活村民议事,在高质量发展的“大场景”中找准人大履职“小切口”,推动基层人民民主制度建设,让群众感受“家门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打造小阵地,为民议实事
  眉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联络站作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实践基地,以有效制度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已建成的82个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按照“六有六公开”标准将齐镇南寨村代表联络站打造为示范站点,配套完善学习培训、诉求办理等机制,构建起民意收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群众议事一体综合平台,代表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率达95%,群众诉求办结周期缩短40%。同时,指导南寨村建成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广场,提升群众对民主法治建设的知晓率,扩大群众议事的参与度。南寨村以群众议事广场为核心,开展田间课堂、小组议事会等特色场景,创新代表“小板凳”议事模式,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政策解读、商议村组文化建设、公共卫生治理、项目建设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形成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融合、一体推进新格局,有效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依托小平台,为民谋发展
  眉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引导全县各级代表把履行岗位职责与履行代表职责结合起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持续深化“三个年”,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活动上来,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尤其是引导基层代表依托代表联络站,围绕农村实际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调解矛盾纠纷,密切同群众联系,筑牢群众基础,把家门口的事情办好办实。汤峪镇楼观塬村组织驻站的各级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本村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果业革命,全过程跟进、全链条监督,推动建成100亩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通过代表建议和商定,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级分红机制,2024年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实现全村分红13万元,切实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同时,代表主动牵头、积极争取资金,全力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经过深入调研、多方协调,现已逐步形成“农耕研学体验+有机种植+直播带货”的农旅研一体化品牌发展思路,进一步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今年以来,在村组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代表包抓监督机制,在代表的积极参与和硬核监督下,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0多起,发现并整改质量问题3处,争取的水土保持项目按期竣工,生活垃圾转运体系顺利建成运转。同时,组织代表视察改厕项目4次,提出合理化建议6条,有力推动200户改厕任务完成,群众满意度达99.7%。
  聚焦小视角,为民解难题
  眉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现状,锚定群众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社区驻站代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开展居民议事,共同商讨解决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首善街道迎宾社区组建了以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为主的100多人的居民议事团队,通过代表联络站和聚言驿动态发布信息,利用线上平台、线下公示栏等多渠道向居民征集意见建议。同时,组建“人大代表+网格员+志愿者”服务专班,开展“一对一”上门走访、帮办代提服务。首善街道滨河社区通过室外“红板凳议事会”和室内“居民议事会”两种形式,采用“四治”工作法则和“六步协商法”,让居民从提意见发牢骚到主动配合办理,问题解决率和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首善街道景贤社区通过围坐共商的“小板凳”议事会形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商议解决群众反映的小事和揪心事。今年以来,首善街道开展居民议事活动11次,征集代表建议意见24件,协调化解社会治理有关问题30多件,让社区居民体验到真实可感的“家门口”民主,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