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人大
建强代表小组赋能基层治理

文章字数:1658 文章浏览数:
  □ 王强
  新修改的代表法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其中,代表小组作为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活动、履行职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关键平台,其建设水平与活动质量直接关系到代表作用的发挥,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商南县人大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小组建设,将其作为提升代表工作质效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优化小组设置打造高效履职单元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实际,坚持“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组织、注重实效”的原则,统筹考虑代表的专业特长、资源优势以及选区分布,科学合理设置代表小组,着力构建覆盖全面、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履职单元。
  富水镇先行先试,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组建了13个代表小组,实现了代表履职网络的全域覆盖。以茶坊村代表小组为例,该小组整合了村党支部书记、企业界代表和基层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各自在统筹协调、资源对接和反映民意等方面优势。在履职方式上,构建起“线上响应迅捷、线下服务暖心”的立体化履职网络。线上,依托“腾讯为村”等数字平台,打造“代表小组会客厅”,实现政策信息一键查询、履职动态实时更新、群众诉求直达代表。线下,将代表履职活动有机融入基层治理网格,推动代表下沉一线、贴近群众。截至目前,该镇各代表小组通过扎实的视察调研,累计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170件,办结率达到98%。
  9月25日,商南县贯彻新修改代表法促进人大代表小组履职工作会在富水镇召开,对全县持续深化代表小组建设、全面提升代表履职效能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履职规范化
  制度是规范履职的保障,创新是提升效能的引擎。
  各代表小组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茶坊村代表小组总结提炼的“1233”工作法尤为突出:通过“1”张网格紧密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立“2”项议事介入机制变“被动等问题”为“主动找问题”,实施“3”项民情分类处理措施确保小事“即接即办”、难事“会办协调”、特事“远程服务”,形成了问题处理的快速响应闭环。十里坪、湘河镇等人大主席团,着力健全学习培训、履职登记、考核激励等系列制度,有效激发了代表履职的内生动力。红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深入开展“五好四带头”活动,深化“代表+”模式,办理民生实事8件,精准带动32名群众稳定增收。
  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构建并完善“调研—监督—整改—反馈”的全链条监督工作流程,推动代表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度转变。金丝峡镇对民生实事实行台账式精细管理,过风楼镇推行票决项目“双进站”跟踪监督,试马镇公开年度监督清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监督模式,共同织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
  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
  检验代表小组建设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福祉。
  面对村民刘益琴通过“云端会客厅”反映的集中供水不稳定问题,桑树村代表小组现场摸排,迅速上报镇人大主席团,最终通过系统性管网改造和设备升级,保障了村民用水安全稳定。湘河镇人大代表王景云带领群众垦荒建园2000余亩,创新探索“茶旅+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累计解决80余名群众长期务工,发放工资190余万元,让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县人大代表黄勇针对山区取件难问题,探索出“代表牵头、志愿参与”的“快递捎带”模式。县人大代表吴晓波返乡创办社区工厂,成功解决30余个家庭“家门口”就业。县人大代表魏建成积极建言推动保留农村金融网点,服务周边5村6800余名群众。县人大代表何艳持续跟踪推动,最终解决了边远山区通信信号覆盖难题……这些鲜活的履职事迹,充分彰显了人大代表小组在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监督落实、助推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代表小组建得强不强,活动开展得实不实,最终要看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带来了多少实惠。商南县人大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进一步建好、用好代表小组这一平台,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引导代表更深入地联系群众、更有效地服务群众,切实把代表履职能力转化为改善民生、助推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的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