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声报》:亦师亦友相知相伴

文章字数:1794 文章浏览数:
  □ 罗茜
  时光荏苒,回首去年初到汉阴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的日子,那份新鲜感与忐忑感犹在心头。也正是在那段摸索前行的岁月里,除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还有一位无声的“老师”始终陪伴着我,以其独特的深度与温度,引领我走进人大工作的广阔天地——它就是《民声报》。
  初来乍到时,面对“根本政治制度”“监督权”“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我内心充满了敬畏与忐忑。人大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极强,而我就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进入了深水区,虽有心奋力划水,却难免方向不明。就在那时,办公室欧主任将一份带着墨香的《民声报》放在我桌上,和蔼地说:“小罗,多看看这个报纸,这可是咱们人大工作的‘活教材’。”
  带着这份指引,我开始了与《民声报》的“亲密接触”。起初,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份工作简报来读,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它远不止于此。完全可以把《民声报》看作是熟悉人大业务的“百科全书”。报纸上对每次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的深入报道,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项决议从酝酿、讨论到最终形成的完整链条。代表们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时的真知灼见,通过记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不再是文件里冰冷的条款,而是关乎城市发展、民生冷暖的炽热思考。我通过它,理解了什么是“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明白了议案和建议的区别,更懂得了人大工作“于法有据、于民有心”的深刻内涵。
  《民声报》的“民声”二字,名副其实。报纸的“代表风采”等栏目,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人大代表们如何扎根于群众,如何为了一条破损的道路、一个社区的养老难题而奔走呼吁。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基层故事,那些汇聚了民智的建言献策,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大工作并非高高在上,它的根脉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办公室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不就是为了服务好代表,从而更好地回应这些沉甸甸的“民声”吗?
  心有所动,便萌生了提笔的念头。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起初的投稿,总是石沉大海。我意识到,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开始仔细揣摩《民声报》中优秀文章的选题角度,学习文章如何从一件小事切入,折射出宏大的政策关怀;我反复品味其语言风格,感受那种于平实中见深刻、于细微处显真章的力量。
  真正的转折点,源于一次跟随代表到新材料产业链代表联络站调研。在座谈时,“新材料代表联络站真的是为我们企业着想,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难题。有了代表联络站作为后盾,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经营,提高产能。”佳佳乐陶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那一刻,阳光洒在他的笑脸上,那笑容,纯粹、满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击中了我内心柔软的地方。同行的代表告诉我,新材料代表联络站去年已帮助企业协调推动解决困难11件,为了给企业解决困难,他们连续提交建议,反复协调相关部门。回程路上,企业负责人的笑容和代表们奔波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不断交织。一股强烈的冲动,我想我必须把这一切写下来。
  这一次,我不再仅仅罗列数据和过程。我以群众的笑容开篇,试图还原那动人的瞬间,我讲述代表如何在联络站收集企业建议,如何与群众交谈,如何将一份份沾着民情民意的建议递交给政府,问题得到解决后大家的心里是多么的温暖。我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汇报,而是有温度的人物、有情怀的故事、有力量的担当。我将文章命名为《产业“链”上联络站助企纾困促发展》。当这篇文章终于在《民声报》上刊发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文字的力量,它不仅能记录,更能传递、能呼唤、能推动。我的笔,通过《民声报》这座桥梁,也将我的履职工作与群众的切身福祉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翻阅着自己发表在《民声报》上的一篇篇“成长印记”,从最初的读者,到如今的作者,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在成长的路上,有《民声报》这样一位动人的“引领者”。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民主法治的铿锵步伐,也记录着我个人微不足道却无比真实的进步。我与《民声报》的故事,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一名新兵到逐渐沉稳的人大干部;而我也用我的笔,为它绘制来自基层一线的最新画卷。通过它泛着油墨香的铅字,我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触摸到了人大工作的脉搏与灵魂——那是一种对法律的敬畏,以及对人民最深沉的关爱。前路漫漫,我将继续怀揣这份由《民声报》点燃的初心与热忱,在它的光芒照耀下,一步一个脚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笔墨书写民生,为奏响新时代的“民声”乐章,贡献自己微弱而坚定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