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

——我与《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的八年情谊

文章字数:1468 文章浏览数:
  □ 李民强
  在人大系统工作八年,若论最得力的伙伴,《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这“两位挚友”,始终是我履职路上的光。正是有它们相伴,我在人大工作中收获的不仅是成绩,更是一路成长的底气与温暖。
  2016年底,我刚到彬州市人大办公室报到不久,便接到了一项“硬核”任务——当时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将一份《民声报》、一本《法治与社会》递到我手中,提出参考这两份省上刊物,筹备彬县人大自己的刊物
  (2018年彬县撤县改市后更名为《彬州人大》),让我先拿出筹备方案。
  彼时我初涉人大业务,对办刊毫无经验,心里满是忐忑。可指尖触碰到报纸与杂志的瞬间,熟悉的文字气息竟让我莫名安心——再想起此前在彬县文联积累的文字经验,以及领导托付的信任,那份不安渐渐转化为动力。我当即定下《彬州人大》的定位:不照搬《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模式,而是聚焦“联系四级人大代表”的核心,既要传递党委、人大、政府的声音,更要搭建起与代表交流的桥梁,让刊物成为基层人大工作的“传声筒”与“连心桥”。
  为办好刊物,我开始主动钻研这“两位挚友”:筹备稿件时,会对照它们的选题视角校准方向;撰写内容时,会借鉴它们的叙事逻辑打磨文字。也正因要向省刊投稿,我对稿件质量多了几分“较真”,可最初的投稿之路并不顺利——上一届人大常委会的五年里,我写了不少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的稿件,却屡屡石沉大海。我曾反复琢磨:是省刊标准太高,还是自己的稿子没能抓住核心?这份困惑,想必许多基层人大工作者都深有体会。
  好在我从未放弃与“挚友”的“对话”。每天只要有闲暇,我就会逐字研读《民声报》的政策解读、《法治与社会》的案例分析,摘抄好标题,剪贴好稿件,在字里行间感受同行们的思考,学习外地人大的创新做法。这些积累悄悄转化为工作的底气:常委会会议审议时,我能更精准地提出建议;撰写材料时,思路也愈发清晰。就连收集”两位挚友”,我都格外上心——一旦遇投递疏漏,要么联系邮局催送,要么亲自跑一趟,久而久之,邮局分发人员都能叫出我的名字,这份“执着”,只为守住与“挚友”的每一次“约定”。
  在彬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实践中,我找到了新闻创作的“源头活水”。随着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扎实履职中涌现的诸多新亮点,不仅丰富了我的写作素材库,更重新点燃了我对新闻撰写的热情。若没有这份支持,我纵使有写作意愿,也难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尤其令我振奋和激动的是,依托市人大常委会三年如一日推动煤矿采空区地质生态恢复治理的显著成效,我成功完成了系列新闻报道,填补了此前的撰写空白。
  我的投稿终于有了回响:从最初一年仅发表一半篇,到后来一年能有三四篇见报,到2025年,已有十余篇稿件登上《民声报》《法治与社会》。更让我振奋的是,在“两位挚友”的助力下,我的新闻稿还收获了更高的认可——《心系群众苦与乐甘洒热汗奔小康》被《中国人大年鉴》收录,“明玉池村‘来’了一份检察建议书”斩获第三十一届人大报刊类新闻一等奖,“人民群众的幸福驿站”登上《民声报》头版头条,“彬州市人大常委会推动煤矿采空区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侧记”入选《法治与社会》封面题记。
  每当看到办公室里那些发表在省刊上的稿件被整理成相册,每当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在会上点名表扬我、号召大家向我学习,每当我的“豆腐块”被外县市区的同仁转发分享,每当外县市区领导称赞《彬州人大》办得好,我总会想起最初那两份递到手中的报纸与杂志。八年时光流转,《民声报》与《法治与社会》早已不是简单的参考资料,而是陪我突破新闻撰写、办刊瓶颈的“良师”,更是见证我每一次进步的“益友”。这份情谊,早已刻进我人大工作的每一段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