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文章字数:1783 文章浏览数:
  □ 颜宽会 党萍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扶风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宝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主攻课题、监督工作的重点议题、代表活动的鲜明主题,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以高效能履职推动文旅融合强县建设,切实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文旅融合同频振: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双向赋能
  文旅融合是激活文化资源的关键路径,扶风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大监督与落实县委工作要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紧扣县委全委会制定的高质量建设“三县五区”目标,始终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作为监督重点,构建“实地调研+专题询问+跟踪督办”的监督闭环。2023年聚焦“文旅融合强县”建设,深入调研、精准把脉,梳理问题短板,针对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意见建议。同时加强对文旅融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每年组织代表进机关,面对面询问交流,对政策执行偏差和不足及时要求整改,督促加大文旅产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建成文旅商体融合示范街区,培育新增长点,打造“一口香”文化标识品牌,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8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实现“文化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文旅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服务惠民暖人心:公共服务与精神文化协同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关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扶风县人大常委会以《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贯彻落实为抓手,开展“立法宣传+执法检查+代表督办”三位一体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态化开展“双联系”,203名县级人大代表及部分镇人大代表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代表工作室和民意收集点等平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策划等项目的监督,积极撰写议案和建议,提出关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代表意见建议30余条,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文化培训等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直达基层。专题调研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微视察,推动“一县三馆”文物资源保护和阐释利用,加快文物活态传承,促进周唐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出新出彩出圈”,周原遗址入列国家“十四五”保护利用规划,建成文化馆、图书馆镇街分馆9个,基层服务点45个,县图书馆顺利晋升国家二级馆,法门寺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家门口的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守正创新传文脉: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融合发展
  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系统工程,扶风县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广泛汇集各方力量,紧盯资金与人才两大关键,督促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经费充足。推动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扶风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县委党校、工人文化宫及地下人防设施于一体,投入1.95亿元建成。先后投入430多万元用于镇街及村级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了站馆点免费开放。推动政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引进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通过视察调研,倡导开展“秦腔、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工作者在继承弘扬基础上创新,支持传承人马亚峰等打造“非遗工坊”,开发脸谱摆件、剪纸礼盒等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活起来”。支持企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与多产业融合,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秦花蜜泉、SZ登山杖、合十有礼福袋、MK休闲运动鞋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两金一银一铜”佳绩。新编创作秦腔现代戏《喜铃》、秦腔廉政历史剧《铁胆御史》惠民演出百余场,以及新编歌曲《扶风放歌》《扶风长歌》等文创精品,广受群众喜爱热捧。
  从周原遗址的文物修缮到街头巷尾的文化惠民,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文旅产业的融合升级,扶风县人大常委会以精准监督扛起文化担当,用法治力量护航文脉延续,为县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