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制度”撬动“大治理”
——安康市汉滨区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的探索实践
文章字数:2381
文章浏览数:
□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使命。今年以来,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边检验”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搭建起街道民主议事、协商、监督平台,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基层一线深耕,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背景动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但因街道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不设人民代表大会,没有本级人大代表,人大监督、议事出现了“断层”和“缺位”。为摆脱这一困境,汉滨区人大常委会根据《陕西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中“人大街道工委可以推动建立居民议事等工作机制”的要求,在全区4个街道,全面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旨在通过这项“小切口”改革创新,推动居民群众有序参与街道公共事务管理和监督,探索具有汉滨特色的吸纳民意、汇聚民智、改善民生的街道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具体做法
牢记初心“为谁议”。汉滨区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制度设计核心,区委出台《关于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的意见》,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各街道组织成立街道议事代表会,围绕本辖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事项开展居民议事活动,拓宽居民群众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发挥街道议事代表桥梁纽带作用,联民心、纳民意、聚民智、惠民生。
精挑细选“谁来议”。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街道依据常住人口规模、社区和辖区单位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议事代表名额,按照“民主推荐、审核研究、公示确认”的程序产生议事代表,严把政治关、素质关、结构关,保证妇女、少数民族、专技人员适度占比,构建起一支来源广泛、结构合理、组织认可、群众信任的议事代表队伍,有效提升议事决策的民意基础和实际效能。
靶向聚焦“议什么”。为避免议事空泛,街道议事代表会确定了听取和讨论街道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议事协商、听取和讨论办理议事代表意见建议等议事范围,在会议召开前,广泛开展议题征集和遴选,确保街道议事紧扣发展大局和民生关切。组织开展街道年度民生实事票选,构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验单”的完整闭环,确保议事决策紧贴民心、执行成果符合民意,增强了基层治理公信力和民主性。
规范运行“怎么议”。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区情实际,指导各街道配套出台《街道议事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工作制度》《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办法》等制度,清晰界定会议组织、议程设置、表决程序等关键环节。制定了专题议事、代表活动、联系群众、建议办理、列席会议、工作监督、信息通报、代表培训、履职保障等9项工作规范。围绕政策法规、议事规则、履职方法等内容对议事代表进行专题培训,为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闭环推进“议后办”。为确保民意落地落实,各街道构建了议事代表建议“收集、入库、督办、落实、反馈、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对于街道本级可解决事项,由街道人大工委精准交办、全程跟踪督办;需区级层面协调事项,转化为区人大代表建议,由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强力督促办理。办理情况在下一次街道议事代表会上予以通报,切实打通民意转化“最后一公里”。
主要成效
汇智聚力,厚植基层民主根基。汉滨区通过民主推荐、协商提名等方式,共推选产生街道议事代表353名,成员涵盖村(社区)干部、驻区单位代表、党员、群众等多元主体,议事代表中基层群众占比达到65%,确保了街道议事真正植根于民意土壤,回应群众期盼。
精准议事,畅通民声转化路径。在首届街道议事代表会议上,代表们严格按照“审议+讨论+建议+票选”的流程,分组讨论民生热点并积极建言献策,累计征集高质量建议147条,有效解决了过去民意上传分散、信息整合不足的堵点问题;票选街道年度民生实事项目24个,实现“群众盼的”与“政府干的”精准对接。
实干惠民,擦亮民主实践成色。截至目前,全区各街道票选的民生项目,投入资金超千万元。议事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已全部进入“专题研究、专班推进”流程,成功解决汉滨初中长春校区学生出行难、忠诚园区产业道路提升、诚信路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议事成果从“议得好”向“办得好”转变,真正让民主可感可及。
工作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民主方向。汉滨区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制度“酝酿”到“落地”全过程,确保制度创新既符合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又有效破解部门协同联动等难题。实践启示,只有持续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街道主责、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保障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行稳致远。
坚持守正创新,畅通民意渠道。面对街道人大工作困境,汉滨区以贯彻落实《陕西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为契机,大胆破题,用“小制度”撬动“大治理”。这充分证明,推进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既要坚守法治原则之“正”,更要探索方法路径之“新”,让基层民主实践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制度保障,构建规范体系。汉滨区的实践表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是街道民主议事得以成功实践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推进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从“有”向“优”深化,必须形成更加系统完备、权责清晰、运行有效的制度闭环,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坚持实干实效,增进民生福祉。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汉滨区通过闭环管理强化议事成果监督落实,推动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和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实践启示,要坚持实干实效工作导向,推动议事成果从“办得好”向“效果优”深化,让每一项议事成果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使命。今年以来,汉滨区人大常委会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边检验”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搭建起街道民主议事、协商、监督平台,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基层一线深耕,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背景动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但因街道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不设人民代表大会,没有本级人大代表,人大监督、议事出现了“断层”和“缺位”。为摆脱这一困境,汉滨区人大常委会根据《陕西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中“人大街道工委可以推动建立居民议事等工作机制”的要求,在全区4个街道,全面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旨在通过这项“小切口”改革创新,推动居民群众有序参与街道公共事务管理和监督,探索具有汉滨特色的吸纳民意、汇聚民智、改善民生的街道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具体做法
牢记初心“为谁议”。汉滨区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制度设计核心,区委出台《关于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的意见》,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各街道组织成立街道议事代表会,围绕本辖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事项开展居民议事活动,拓宽居民群众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发挥街道议事代表桥梁纽带作用,联民心、纳民意、聚民智、惠民生。
精挑细选“谁来议”。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街道依据常住人口规模、社区和辖区单位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议事代表名额,按照“民主推荐、审核研究、公示确认”的程序产生议事代表,严把政治关、素质关、结构关,保证妇女、少数民族、专技人员适度占比,构建起一支来源广泛、结构合理、组织认可、群众信任的议事代表队伍,有效提升议事决策的民意基础和实际效能。
靶向聚焦“议什么”。为避免议事空泛,街道议事代表会确定了听取和讨论街道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议事协商、听取和讨论办理议事代表意见建议等议事范围,在会议召开前,广泛开展议题征集和遴选,确保街道议事紧扣发展大局和民生关切。组织开展街道年度民生实事票选,构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验单”的完整闭环,确保议事决策紧贴民心、执行成果符合民意,增强了基层治理公信力和民主性。
规范运行“怎么议”。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区情实际,指导各街道配套出台《街道议事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工作制度》《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办法》等制度,清晰界定会议组织、议程设置、表决程序等关键环节。制定了专题议事、代表活动、联系群众、建议办理、列席会议、工作监督、信息通报、代表培训、履职保障等9项工作规范。围绕政策法规、议事规则、履职方法等内容对议事代表进行专题培训,为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闭环推进“议后办”。为确保民意落地落实,各街道构建了议事代表建议“收集、入库、督办、落实、反馈、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对于街道本级可解决事项,由街道人大工委精准交办、全程跟踪督办;需区级层面协调事项,转化为区人大代表建议,由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强力督促办理。办理情况在下一次街道议事代表会上予以通报,切实打通民意转化“最后一公里”。
主要成效
汇智聚力,厚植基层民主根基。汉滨区通过民主推荐、协商提名等方式,共推选产生街道议事代表353名,成员涵盖村(社区)干部、驻区单位代表、党员、群众等多元主体,议事代表中基层群众占比达到65%,确保了街道议事真正植根于民意土壤,回应群众期盼。
精准议事,畅通民声转化路径。在首届街道议事代表会议上,代表们严格按照“审议+讨论+建议+票选”的流程,分组讨论民生热点并积极建言献策,累计征集高质量建议147条,有效解决了过去民意上传分散、信息整合不足的堵点问题;票选街道年度民生实事项目24个,实现“群众盼的”与“政府干的”精准对接。
实干惠民,擦亮民主实践成色。截至目前,全区各街道票选的民生项目,投入资金超千万元。议事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已全部进入“专题研究、专班推进”流程,成功解决汉滨初中长春校区学生出行难、忠诚园区产业道路提升、诚信路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等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议事成果从“议得好”向“办得好”转变,真正让民主可感可及。
工作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民主方向。汉滨区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制度“酝酿”到“落地”全过程,确保制度创新既符合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又有效破解部门协同联动等难题。实践启示,只有持续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街道主责、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保障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行稳致远。
坚持守正创新,畅通民意渠道。面对街道人大工作困境,汉滨区以贯彻落实《陕西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为契机,大胆破题,用“小制度”撬动“大治理”。这充分证明,推进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既要坚守法治原则之“正”,更要探索方法路径之“新”,让基层民主实践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制度保障,构建规范体系。汉滨区的实践表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是街道民主议事得以成功实践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推进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从“有”向“优”深化,必须形成更加系统完备、权责清晰、运行有效的制度闭环,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坚持实干实效,增进民生福祉。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汉滨区通过闭环管理强化议事成果监督落实,推动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和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实践启示,要坚持实干实效工作导向,推动议事成果从“办得好”向“效果优”深化,让每一项议事成果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