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相遇,却难以割舍
文章字数:1162
文章浏览数:
□ 王欢欢
因工作调动到丹凤县人大工作,开启了我与人大的故事,更遇到了工作挚友——《民声报》《法治与社会》。
刚到新工作岗位,可以说是多种的“不适应”,也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从一次视察活动的协调、一份调研报告的撰写、一张任命书的书写、一则常委会公告的发布,这些看似最简单的事情,都要在每一次确认、核对、再确认中度过。我常自嘲“自己对自己都不放心了”,这既是当初自己的境遇,也是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敬畏,更是对“挚友”无声的期盼。
还记得,工作一段时间了,想对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梳理、汇总,一方面也是回顾总结,另一方面是查漏补缺。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想法,最终还是被现实“教训”了。我兴冲冲拿着写好的稿件,想让任主任给把把关,结果是满篇幅的勾画,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语句的排序都被一一圈点出来了。那真的让我无地自容,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
就在我困惑时,任主任拿出来一份《民声报》和一本《法治与社会》杂志,从折痕与磨损度看好像时间很久了,当主任把这两样给我时,我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是近期的,上面勾画、备注的内容密密麻麻的,甚至还会看到一些提问,这让我大吃一惊。
任主任也看出了我的疑惑,耐心地指导,“刚来人大工作,有疑惑很正常。人大工作在外人眼里好像很简单,就是视察调研,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并不简单。许多工作程序性强,一些工作仍需要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不断的学习。这两本“秘籍”就是我们人大干部的“必修课”,里面既有市县区好的做法、成熟的工作经验,又有专家教授的法律解读,更有疑惑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空就多看看,更要多学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更会找到工作窍门。”
也就是从那时起,似乎这两位“朋友”就时刻陪伴在我的工作中,也是工作思路拓展的窗户。加之,还有电子版,更让我形影不离,一有空就会打开电子版,赶紧看看有什么新的知识,已然成为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渐渐地也会将工作进行梳理,撰写一些宣传稿件,当然还是少不了主任的把关,但也从满篇的勾画到只言片语的修改,这让我觉得这“挚友”的帮助太大了,也感谢偶然的相遇,却难以割舍的“挚友”——《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
如今,已是我在人大系统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了,也不再是那个一无所知的“新人”,而是对人大工作有所了解的“熟手”。回顾这几年,非常感谢“挚友”的相伴,让那个懵懵懂懂的我渐渐在成长的路上,找到了人大工作践行法治的精神大门,打开了拓展代表工作、丰富代表活动的视野,搭起了基层人大沟通交流的平台,更让我在人大工作中找到了新方向。
成长的路很长,人大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但我心中有底、心中有光、行中有坚,因为我知道有“挚友”的相伴,有同事的关心,有实践的教导,工作路上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同步向前。未来,我将继续向“挚友”们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与水平,继续讲好人大故事,传递人大好声音。
因工作调动到丹凤县人大工作,开启了我与人大的故事,更遇到了工作挚友——《民声报》《法治与社会》。
刚到新工作岗位,可以说是多种的“不适应”,也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从一次视察活动的协调、一份调研报告的撰写、一张任命书的书写、一则常委会公告的发布,这些看似最简单的事情,都要在每一次确认、核对、再确认中度过。我常自嘲“自己对自己都不放心了”,这既是当初自己的境遇,也是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敬畏,更是对“挚友”无声的期盼。
还记得,工作一段时间了,想对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梳理、汇总,一方面也是回顾总结,另一方面是查漏补缺。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想法,最终还是被现实“教训”了。我兴冲冲拿着写好的稿件,想让任主任给把把关,结果是满篇幅的勾画,小到标点符号,大到语句的排序都被一一圈点出来了。那真的让我无地自容,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
就在我困惑时,任主任拿出来一份《民声报》和一本《法治与社会》杂志,从折痕与磨损度看好像时间很久了,当主任把这两样给我时,我随手翻了几页,才发现是近期的,上面勾画、备注的内容密密麻麻的,甚至还会看到一些提问,这让我大吃一惊。
任主任也看出了我的疑惑,耐心地指导,“刚来人大工作,有疑惑很正常。人大工作在外人眼里好像很简单,就是视察调研,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并不简单。许多工作程序性强,一些工作仍需要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不断的学习。这两本“秘籍”就是我们人大干部的“必修课”,里面既有市县区好的做法、成熟的工作经验,又有专家教授的法律解读,更有疑惑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空就多看看,更要多学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更会找到工作窍门。”
也就是从那时起,似乎这两位“朋友”就时刻陪伴在我的工作中,也是工作思路拓展的窗户。加之,还有电子版,更让我形影不离,一有空就会打开电子版,赶紧看看有什么新的知识,已然成为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渐渐地也会将工作进行梳理,撰写一些宣传稿件,当然还是少不了主任的把关,但也从满篇的勾画到只言片语的修改,这让我觉得这“挚友”的帮助太大了,也感谢偶然的相遇,却难以割舍的“挚友”——《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
如今,已是我在人大系统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了,也不再是那个一无所知的“新人”,而是对人大工作有所了解的“熟手”。回顾这几年,非常感谢“挚友”的相伴,让那个懵懵懂懂的我渐渐在成长的路上,找到了人大工作践行法治的精神大门,打开了拓展代表工作、丰富代表活动的视野,搭起了基层人大沟通交流的平台,更让我在人大工作中找到了新方向。
成长的路很长,人大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但我心中有底、心中有光、行中有坚,因为我知道有“挚友”的相伴,有同事的关心,有实践的教导,工作路上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同步向前。未来,我将继续向“挚友”们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与水平,继续讲好人大故事,传递人大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