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部到人大:我的写稿蜕变记

文章字数:1398 文章浏览数:
  □ 王怡蘅
 初到澄城县人大机关综合股的那段日子,我常常在深夜对着电脑发呆。闪烁的光标像极了嘲笑我的节拍器,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显得犹豫不决。
  “我县创新开展‘人大代表赶大集’活动,收集民意解难题”——这是我刚写的新闻开头。
  太活泼了?删掉。
  太严肃了?不像我。
  不伦不类?一定是。
  三个月前,我还在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写的是“我县乡村旅游迎来开门红”“夜市经济点亮城市夜空,小吃摊前排起长龙”……这些活泼的标题、生动的叙述、诗意的描写,是我熟悉的领域。
  而现在,我面对的是需要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严谨的会议纪要格式,以及必须精确表述的监督工作简报。
  “怡蘅,这份稿件需要更多数据支撑,法律条文表述要更规范。”曹主任说得温和,但很有分量,“人大工作讲究的是法律性、程序性、规范性。”
  那天下午,我第一次认真翻了翻办公室角落里的《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以前我没太注意它们,觉得离我擅长的那种“山水散文”式新闻很远。
  但翻着翻着,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民声报》上,人大代表履职故事不是简单的程序记录,而是有细节、有温度的民主实践;《法治与社会》杂志里,复杂的法律条文被解释成普通人能懂的常识。我特别注意到一篇关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报道,它既保持了人大新闻的严谨,又用鲜活的案例让读者感受到立法和生活的关系。
  我明白了:不是要丢掉过去的生动,而是要在严谨的框架下写出有温度的内容。
  我开始认真研究这两份刊物。《民声报》的“工作与实践”版面教会我平衡程序性和故事性;《法治与社会》的“聚焦”“观察”等栏目让我学会精准表达。我做了不少笔记,分析结构、用词和叙述方式。
  转变并不容易。第一次写人大常委会会议新闻稿,我下意识写了“阳光洒进庄严的会议室”。曹主任笑着说:“人大新闻不需要描写阳光,需要的是准确记录阳光下的民主进程。”
  第二次,我模仿《民声报》的写法,突出会议的实质内容,又保留了一些互动细节,结果得到了认可。
  真正的突破是在今年,“关于农村道路存在安全隐患的建议”作为“代表有约——国家机关负责人走进代表联络站”服务代表月活动中首个办理完结的代表建议,曹主任安排我写一篇事例生动的通讯稿。
  我第一次以人大宣传的角度去做采访,不再是单纯记录活动流程,而是提前查阅《民声报》《法治与社会》上的类似报道,学习他们如何把现场细节、代表建议和法律背景融合在一起。
  在联络站,我看到人大代表与公安局交管大队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李代表指着一段弯道说:“这里视线差,建议加装反光镜和减速带。”交管大队负责人当场记录,并承诺尽快落实。我一边听,一边记下这些细节,还在采访结束后补充了农村公路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要点。
  写作时,我尝试用《民声报》的“现场+观点”结构,再配上《法治与社会》常用的法规小贴士。整理撰写成一篇《澄城“代表有约”让农村道路安全升级》的通讯稿件,没想到很快被《民声报》采用,我也真切感受到,把严谨和生动结合起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现在,我已经能在不同文风之间自如切换。写监督报告时,我能保持规范和准确;写代表活动时,也能让文字有温度、有细节。微小的进步,离不开《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的陪伴与指引。
  现在,我的办公桌一角永远放着最新一期的《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它们已经成了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每当翻开它们,就会想起这四年来的写稿转变——从最初的迷茫不安到如今的从容自信;也会想起其文字带
  给我的力量——既能承载法条的庄严,也
  能传递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