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声报》《法治与社会》: 一场相伴成长的温暖邂逅

文章字数:1747 文章浏览数:
  □ 贺余环
 人生中总有一些相遇弥足珍贵。对我而言,与《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邂逅就是这样一段美好的缘分,它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温暖了我的成长历程。
  犹记得2022年夏天,刚刚调入人大工作的我,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跟着办公室主任熟悉新环境。当走到办公桌前时,主任拿出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刊,像介绍一位老朋友般对我说:“这是《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咱们人大人的‘工作宝典’,你要好好研读,它们会成为你工作的好帮手。”
  起初,我与这位“新朋友”的交流仅止于表面。每天清晨,我例行公事地浏览标题,捕捉有用信息后便将其搁置一旁。在我眼中,它们与其他工作资料并无二致,不过是又一本“工具书”。直到那个深夜,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
  那时我刚接手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撰写一篇关于人大代表履职的深度报道。稿件要求很高:既要体现政治高度,又要展现代表风采,还要有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
  作为一名曾经在乡镇工作多年、深耕宣传战线的“老兵”,我原本信心十足。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人大宣传与以往工作大不相同:既要把握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又要避免刻板生硬;既要体现履职的严肃性,又要让报道可亲可感。连续几稿都不理想,不是太过公文化缺乏感染力,就是文艺气息过重失了人大特色。
  眼看着交稿日期日渐临近,我却始终找不到人大宣传的“感觉”,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在几乎要放弃之时,我的目光落在了窗台上整齐摆放的《民声报》和《法治与社会》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取来最近几期,细细研读。
  这一读,我的思绪豁然开朗。在《民声报》的“工作与实践”版面和《法治与社会》杂志的“人大地方”版块里,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代表故事:有的代表扎根基层十年如一日倾听民声,有的代表为了一个建议反复调研论证,有的代表在履职过程中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这些报道既保持了人大报道的庄重,又充满了生活的温情。
  我如获至宝,连夜研读这些宝贵的资料。通过对照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人大宣传既要保持人大报道的严肃性,清晰展现人大依法履职的过程,又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展现背后的为民情怀。
  受此启发的我重新调整写作思路,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代表履职的生动实践。我选取了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立足产业发展一线、参与矛盾调解前沿、服务群众需求深处的三个鲜活案例,通过一个个生动细节串联,全方位展现了人大代表履职的完整链条和深刻意义。
  投稿后,原本信心不足的我以为稿件会“石沉大海”。可让我惊喜的是,不久之后这篇题为《把履职答卷写在乡村大地上——白河县各级人大代表履职为民工作纪实》的稿件,在《民声报》头版全文刊发。当我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在省级人大宣传平台上交流时,我的喜悦与自豪难以言表。
  从那以后,我成了《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忠实读者,每当新一期报刊送到办公室,我总会第一时间拿起翻阅,尽情吸收着报刊提供的营养。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人大宣传工作也从了解升华到热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的青春是跟随人大代表在黄姜循环产业园调研时留下的深深足迹,是持续跟踪监督生态修复后重现苍翠的矿山,是代表议事会议上声声入耳的点滴民意……这些亲身经历汇聚成为一篇篇带露珠、沾泥土、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三年来,随着见报稿件的增多,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从初入行的“新手”,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老人大”。我也见证着《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成长与蜕变,一报一刊的版式设计从严肃规整到活泼大气,内容从相对单一到丰富多彩,但始终不变的是其对民主法治的执着坚守、对代表履职的深度关注、对制度创新的不断探索。
  如今,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我总会习惯性地翻开《民声报》《法治与社会》,寻找灵感和答案;每取得一点进步,也会想着与人大同仁们分享心得。我深知,一报一刊已融入我的工作日常,成为我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回首来时路,我深深感激《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一路相伴。展望新征程,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民声报》《法治与社会》必将越办越好,继续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鼓与呼。我也将继续与“他们”同行,在字里行间感受时代的脉搏,在墨香深处守望最初的理想,用实干和担当书写新时代人大工作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