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调研与思考

文章字数:4206 文章浏览数:
  □ 陕西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提振消费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更是打通双循环堵点的关键。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复杂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陕西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坚定实施扩大内需部署,积极落实提振消费要求,加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围绕提高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促进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消费需求事关“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形势下积极应对内需不足、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为此,结合我省“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审议工作,省人大财经委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全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全国消费市场在保持总体平稳运行的同时,正经历深刻的动力转换和结构升级。从我省消费增速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逐步趋稳,2024年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阶段性特征。这一走势与宏观政策调控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下半年采取的一系列促消费措施,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在整体价格环境保持平稳的背景下,消费市场增速逐步回归常态化水平。
  (一)社会消费品加快回升。自2021年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6%。今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9.8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5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7%,表明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有所提升。
  (二)品质消费趋势明显。今年1-6月,商品零售5209.69亿元,增长7.0%;限额以上单位23类商品中,14类商品零售额延续增势。其中,基本生活类商品需求稳中有升,出行类商品持续增长,升级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反映出居民在追求生活品质提升、精神文化丰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三)线上销售较快增长。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以及电商平台开展的以旧换新专场,上半年全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23.6%,拉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9个百分点。
  (四)县域消费活力显现。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等有利因素下,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县乡市场消费活力持续增强。今年1-6月城乡消费增速均高于全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6%,城镇市场销售增速高于乡村1.4个百分点。
  二、影响消费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外循环区域受阻,内循环动力不足。出现这种状况,除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保障滞后外,还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消费能力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24年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位列全国第19位,全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尤其是在一些大宗消费以及高品质服务消费方面,购买能力和意愿受到制约,进而导致消费市场整体需求增长乏力,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也随之减缓。二是收入分配不均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再分配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不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明显差距,不同所有制、行业、群体的就业人员之间还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消费市场呈现“高端化”与“低端化”并行的分化格局。三是就业压力较大。就业不充分对消费需求的抑制是多维且长期的,核心在于通过“收入缺口→预期恶化→结构失衡→贫富分化”的链条形成消费市场的“低水平均衡”,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将有限收入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同时,就业不充分会提高政府在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而财政压力可能通过税收或削减公共服务传导至居民端。
  (二)消费文化因素。一是传统消费观念束缚。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较深,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较为保守,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2025年3月末,全省住户存款较去年同期增长11.03%。对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接受度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拓展。二是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商品质量方面,存在部分商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现象。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经营行为不规范、制定“霸王条款”、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消费维权渠道不够畅通,解决消费纠纷成本高、难度大。配套设施方面,县域乡村消费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商贸流通体系仍有短板。消费环境建设方面,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有力的工作抓手,协同共治机制运行不畅。
  (三)市场供给因素。一是商品供给不均衡。部分产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初加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品牌培育和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消费者在购买一些高端、优质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外地或国外品牌。二是服务供给不充分。在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领域,从业人员总量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且缺乏高端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在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也存在优质服务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或机构的情况,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享受的服务质量差异较大。三是创新能力待提升。部分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服务行业的模式和内容较为传统,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文旅产品开发、服务体验等方面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消费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增长潜力。
  三、未来消费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进入到更加依靠扩大消费的阶段,消费进入到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的阶段,城乡消费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出来。
  (一)消费能级持续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高品质、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绿色高能效家电、智能产品等商品消费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医疗、文旅等服务消费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同时,房地产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以及城市更新需求都蕴藏着消费潜力。
  (二)数字消费加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平台、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数字化技术将推动传统消费场景的升级改造。线上购物、移动支付、直播带货等消费模式将更加普及,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数字化服务消费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三)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全球倡导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消费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更加倾向于环保、低碳、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也会促使企业不断创新绿色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研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
  (四)县域消费活力显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推动下,农村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将不断优化。农村居民对大宗商品、生活消费品以及文旅、教培等服务需求将逐步提升,乡村消费市场将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五)消费场景焕新升级。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将成为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深层次优化消费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商旅文体健展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打造消费新场景、新载体、新业态,“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消费增长将带动“闲情奇商养学”新型消费发展,形成消费的乘数效应。
  四、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举措和制度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指明了方向。
  (一)提升消费能力,夯实“能消费”的物质基础。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出台和完善工资增长相关政策和机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创业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带动职工工资水平的提升。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税收调节、金融支持等手段,缩小城乡、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整体消费倾向。发展消费金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缓解消费者的资金约束,丰富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价机制,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保障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敢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针对直播电商、智能合约等新型消费场景增设专项权益保护条款,填补监管空白,提供法律保障,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法可依。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畅通消费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加强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加强消费观念引导。积极传播现代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保守的消费观念。开展消费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消费者对新型消费模式、消费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鼓励消费者合理进行超前消费、借贷消费。强化消费统计监测和分析。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掌握消费市场的运行情况、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需求特点等信息,发现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消费增长点,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增加优质供给,解决“愿消费”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增加高个性化、品质化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体育、教育以及健康、会展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丰富消费内容,激发消费欲望。加强对新兴消费业态的培育和扶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加快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提升购物环境和消费体验;在农村,加强农村道路、物流配送中心、电商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推动区域消费协同发展。加强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消费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消费格局。同时,加强与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商贸交流等活动,促进区域间的消费互动互补,扩大消费群体和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