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报》《法治与社会》是指导我工作的“明灯”
文章字数:956
文章浏览数:
□ 吴国良
今年,《民声报》《法治与社会》迎来创刊30周年和25周年,我与你们一直相伴着,是指引我“讲好人大故事”,指导我工作的“明灯”。
我自1996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人大工作,刚开始时,对人大工作一片茫然,心里真是着急。镇人大主席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递给我一沓《民声报》,似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找到启蒙老师的感觉。我如获至宝,细细阅读每个版面,把《民声报》收集保存,悉心研读,使我很快“上手”人大工作。之后又遇见了《法治与社会》杂志,更是让我在写作上和工作上如虎添翼。我亲历了你们的发展,在调整主题定位、合理设置版面内容,科学设计各版栏目,全方位突出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讲好新时代“人大故事”“代表故事”发挥着积极作用,我越发喜爱阅读,依依不舍。
我原来是党报党刊的通讯员,但写人大新闻稿,还是从1996年从事人大工作开始的,刚开始写人大新闻稿件时感觉写出来的东西平淡无奇、枯燥无味。自从我接触到《民声报》《法治与社会》后,“无声老师”教我如何去发现和挖掘人大宣传的富矿和海洋,如何去找准角度,如何去把握写作技巧,把人大新闻写活,使我“豁然开窍”,受益匪浅。我投向《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稿件,编辑老师都会抱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从文章标题、内容、结构等方面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提炼,能使平庸的、温开水式的稿件被“激活”,使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在省市以上获奖的作品数十件,年年有作品收录《中国人大年鉴》。2025年在《民声报》上发表的《凝聚人大智慧和力量,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思考》等文章,有机会与同仁交流切磋。
近30年来,《民声报》《法治与社会》不仅是我辛勤笔耕的园地,也是我与全国同仁探讨工作的载体与平台。成为我的工作的“明灯”,在换届选举、视察调研、检查监督、评议审议、建议办理、代表履职等方面从中汲取营养,我镇人大“家站点”建设就是受到《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启发,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镇实际,进行提档升级,在“建好”更要“用好”上下功夫,成为无锡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案例,通过现场观摩会,在宜兴市18个镇(街道)人大中推广,“135找代表”成为全市人大代表履职品牌。
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真是指导我的工作的一盏“明灯”啊!
今年,《民声报》《法治与社会》迎来创刊30周年和25周年,我与你们一直相伴着,是指引我“讲好人大故事”,指导我工作的“明灯”。
我自1996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人大工作,刚开始时,对人大工作一片茫然,心里真是着急。镇人大主席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递给我一沓《民声报》,似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找到启蒙老师的感觉。我如获至宝,细细阅读每个版面,把《民声报》收集保存,悉心研读,使我很快“上手”人大工作。之后又遇见了《法治与社会》杂志,更是让我在写作上和工作上如虎添翼。我亲历了你们的发展,在调整主题定位、合理设置版面内容,科学设计各版栏目,全方位突出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讲好新时代“人大故事”“代表故事”发挥着积极作用,我越发喜爱阅读,依依不舍。
我原来是党报党刊的通讯员,但写人大新闻稿,还是从1996年从事人大工作开始的,刚开始写人大新闻稿件时感觉写出来的东西平淡无奇、枯燥无味。自从我接触到《民声报》《法治与社会》后,“无声老师”教我如何去发现和挖掘人大宣传的富矿和海洋,如何去找准角度,如何去把握写作技巧,把人大新闻写活,使我“豁然开窍”,受益匪浅。我投向《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稿件,编辑老师都会抱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从文章标题、内容、结构等方面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提炼,能使平庸的、温开水式的稿件被“激活”,使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在省市以上获奖的作品数十件,年年有作品收录《中国人大年鉴》。2025年在《民声报》上发表的《凝聚人大智慧和力量,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思考》等文章,有机会与同仁交流切磋。
近30年来,《民声报》《法治与社会》不仅是我辛勤笔耕的园地,也是我与全国同仁探讨工作的载体与平台。成为我的工作的“明灯”,在换届选举、视察调研、检查监督、评议审议、建议办理、代表履职等方面从中汲取营养,我镇人大“家站点”建设就是受到《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的启发,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镇实际,进行提档升级,在“建好”更要“用好”上下功夫,成为无锡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案例,通过现场观摩会,在宜兴市18个镇(街道)人大中推广,“135找代表”成为全市人大代表履职品牌。
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民声报》《法治与社会》真是指导我的工作的一盏“明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