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一世情
——我与《民声报》的笔墨春秋
文章字数:1974
文章浏览数:
□ 裴振强
清晨,来到办公室,习惯性地翻开最新一期的《民声报》,看到自己撰稿的《紧扣人大职责定位全力建强“四个机关”》已经见报了。掐指一算,从我第一次在千阳县人大传达室捧读它到今天,已经过了整整三十年了。三十载寒来暑往,足够让一棵小树成为栋梁,也足够让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生出华发,而《民声报》,仍然仿佛最初相遇那般,不言不语,却赠我星火,照我前行。
1993年,我从千阳县教育系统调入县人大办公室。那时的我,对“人大”这个词语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清楚地记得书本上写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人大”具体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在人大机关中应该做什么?我也是迷茫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才逐渐明白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也懂得了人大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和规范性。还记得第一次亲身经历人代会,我既激动又紧张,在庄严肃穆的会场,听着县领导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政府工作报告,看着全体人大代表郑重投下选票,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一种身为人大干部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随之而来的是本领恐慌,只觉得自己需要了解掌握的业务知识太多,却找不到系统性的学习资料,直到1995年,我看到了《民声报》,里面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吗?从那以后,按时阅读《民声报》成为了我工作中的固定习惯。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第一次投稿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郑重地把信件投入邮筒,四十七天后,报纸来了。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莫大的认可,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千阳县人大工作的那几年,几乎每年都要向《民声报》投稿40篇以上,大部分也都刊登了,这个过程也逐渐使我养成了勤观察、勤思考、勤记录、勤积累、勤总结的个人习惯,使我受益终生。
1997年,因在《民声报》宣传方面略有建树,我被宝鸡市人大领导发现,调到市人大机关工作,先在办公室工作,后到人事代工委。在市人大工作的14年中,虽然岗位不停在变,但是读书、写作、投稿却一直在坚持。还记得我常把《民声报》里的好文章剪下,贴在随身的笔记本中,同事们笑称我那是给本子“打补丁”,正是这些补丁,让我对人大工作的内容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代表履职档案”“代表视察培训”“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座谈交流”等工作在宝鸡落地生根。印象最深的是金台区蟠龙镇一位市人大代表,连续多年四处奔走建议修建店子街到蟠龙塬的上
塬公路,这期间,我也通过《民声报》对这位代表的事迹进行了宣传,后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上塬路最终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人大也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也让我坚定了敢于在媒体发声的信心,更加加深了我和《民声报》之间的感情。
2010年,由于职务变动,我暂别了人大这个熟悉的平台。在人大任命我为陈仓区副区长后,我尽职尽责抓好分管工作,坚决落实区人大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狠抓5·12震后医疗系统重建工作,推动新型农合全覆盖,有效实施医疗改革,严格管好食品安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陈仓区委组织部部长期间,我全力支持人大各项工作和人大机关建设,选优配强人大干部队伍。虽然办公场所换了几处,分管工作变了几回,但办公室的报刊架上一直有《民声报》的一席之地,阅读习惯依然没有改变,每当有人大组织的活动时,我总是积极参加,感觉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朋友调侃:“你对人大的感情,胜过姑娘惦记娘家。”我抿嘴微笑,却暗觉贴切——娘家是根,断了便心慌;人大是魂,远了就失眠。
2021年,组织一声召唤,我回到了“娘家”,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熟悉和亲切,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阳光正好落在桌面报纸上的“民声”二字上,像老友伸出手来亲切地打招呼。再回人大,风景全新,人大工作由过去的独立开展到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党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和民生实事紧密联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加突出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看如今的陈仓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铺满14个镇街、“两个联系”更加规范密切;预算监督联网中心成立不久、气象一新;专题询问别开生面,人大监督刚性不断提升;民生实事项目有力推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四个机关”的定位,更让人大工作方向更明、底气更足、发力更准。我也把这些变化一一写成文章投给《民声报》,与大家共享这美好的事业。
窗外,梧桐树叶青了又黄,年近花甲的我来陈仓已有一十五载,与这片广袤之地也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这期间,《民声报》从黑白到彩色,从纸质到云端,陪伴了我整整三十个春秋。于我而言,它早已不只是一份普通的报纸,更像是我半生的镜子:照见青涩,也照见皱纹;照见一个人的踽踽独行,也照见一群人为了民主法治而燃起的星星之火。而我,只要还能提笔,就会坚持写下去。因为,那是我的半生缘,更是我将用一世坚守的情谊。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清晨,来到办公室,习惯性地翻开最新一期的《民声报》,看到自己撰稿的《紧扣人大职责定位全力建强“四个机关”》已经见报了。掐指一算,从我第一次在千阳县人大传达室捧读它到今天,已经过了整整三十年了。三十载寒来暑往,足够让一棵小树成为栋梁,也足够让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生出华发,而《民声报》,仍然仿佛最初相遇那般,不言不语,却赠我星火,照我前行。
1993年,我从千阳县教育系统调入县人大办公室。那时的我,对“人大”这个词语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清楚地记得书本上写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人大”具体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在人大机关中应该做什么?我也是迷茫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才逐渐明白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也懂得了人大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和规范性。还记得第一次亲身经历人代会,我既激动又紧张,在庄严肃穆的会场,听着县领导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政府工作报告,看着全体人大代表郑重投下选票,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一种身为人大干部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随之而来的是本领恐慌,只觉得自己需要了解掌握的业务知识太多,却找不到系统性的学习资料,直到1995年,我看到了《民声报》,里面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吗?从那以后,按时阅读《民声报》成为了我工作中的固定习惯。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第一次投稿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郑重地把信件投入邮筒,四十七天后,报纸来了。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莫大的认可,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千阳县人大工作的那几年,几乎每年都要向《民声报》投稿40篇以上,大部分也都刊登了,这个过程也逐渐使我养成了勤观察、勤思考、勤记录、勤积累、勤总结的个人习惯,使我受益终生。
1997年,因在《民声报》宣传方面略有建树,我被宝鸡市人大领导发现,调到市人大机关工作,先在办公室工作,后到人事代工委。在市人大工作的14年中,虽然岗位不停在变,但是读书、写作、投稿却一直在坚持。还记得我常把《民声报》里的好文章剪下,贴在随身的笔记本中,同事们笑称我那是给本子“打补丁”,正是这些补丁,让我对人大工作的内容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代表履职档案”“代表视察培训”“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座谈交流”等工作在宝鸡落地生根。印象最深的是金台区蟠龙镇一位市人大代表,连续多年四处奔走建议修建店子街到蟠龙塬的上
塬公路,这期间,我也通过《民声报》对这位代表的事迹进行了宣传,后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上塬路最终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人大也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也让我坚定了敢于在媒体发声的信心,更加加深了我和《民声报》之间的感情。
2010年,由于职务变动,我暂别了人大这个熟悉的平台。在人大任命我为陈仓区副区长后,我尽职尽责抓好分管工作,坚决落实区人大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狠抓5·12震后医疗系统重建工作,推动新型农合全覆盖,有效实施医疗改革,严格管好食品安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陈仓区委组织部部长期间,我全力支持人大各项工作和人大机关建设,选优配强人大干部队伍。虽然办公场所换了几处,分管工作变了几回,但办公室的报刊架上一直有《民声报》的一席之地,阅读习惯依然没有改变,每当有人大组织的活动时,我总是积极参加,感觉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朋友调侃:“你对人大的感情,胜过姑娘惦记娘家。”我抿嘴微笑,却暗觉贴切——娘家是根,断了便心慌;人大是魂,远了就失眠。
2021年,组织一声召唤,我回到了“娘家”,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熟悉和亲切,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阳光正好落在桌面报纸上的“民声”二字上,像老友伸出手来亲切地打招呼。再回人大,风景全新,人大工作由过去的独立开展到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党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和民生实事紧密联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加突出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看如今的陈仓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铺满14个镇街、“两个联系”更加规范密切;预算监督联网中心成立不久、气象一新;专题询问别开生面,人大监督刚性不断提升;民生实事项目有力推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四个机关”的定位,更让人大工作方向更明、底气更足、发力更准。我也把这些变化一一写成文章投给《民声报》,与大家共享这美好的事业。
窗外,梧桐树叶青了又黄,年近花甲的我来陈仓已有一十五载,与这片广袤之地也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这期间,《民声报》从黑白到彩色,从纸质到云端,陪伴了我整整三十个春秋。于我而言,它早已不只是一份普通的报纸,更像是我半生的镜子:照见青涩,也照见皱纹;照见一个人的踽踽独行,也照见一群人为了民主法治而燃起的星星之火。而我,只要还能提笔,就会坚持写下去。因为,那是我的半生缘,更是我将用一世坚守的情谊。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