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监督“组合拳” 浓情关注夕阳红

——灞桥区人大常委会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1907 文章浏览数:
  □ 屈博 杨冬冬
  202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灞桥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心系群众所盼,聚焦民生重点,今年年初将养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安排,深入开展调研、专题询问活动,打好监督“组合拳”,让幸福养老更加可观可感可及。
  专题调研 倾听民声了解实情
  为深入了解灞桥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8月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向卫率队,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赴灞桥区东林老年公寓、十里铺街道李家堡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大食堂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展调研。
  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灞桥区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12.17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0.65%,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构建完善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刻不容缓。灞桥区按照“一社区一站点、一镇街一中心、一区县一院”要求,全力构建了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其中,陕西普康和兴医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以社区为单位的一站式康养服务综合体的服务模式,以周边1.5公里为服务半径,在老年人熟悉的环境下为他们提供一站式的“医、康、养、护、食、乐”六大服务,实现“养老不离家”。
  此次调研通过深入养老服务机构一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既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如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城乡服务差距大、设施设备不够健全等问题,为下一步的监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专题询问 始之于问不止于答
  专题询问是人大履行监督职责,回应社会关切的有效途径。经过前期认真准备和实地调研,8月底在灞桥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开展了养老服务工作专题询问,助力区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问得准还须准备足。为了组织好本次专题询问,区人大常委会把功夫下在了询问前,邀请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朱松梅进行养老服务专题讲座,同时结合专题调研、代表意见,认真梳理讨论研究,围绕“问什么”“怎么问”,精心组织,突出“问”的深度和力度。
  答得实方能显担当。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区政府关于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之后,紧紧围绕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发问,问题“热辣”、具体,现场“火药味”十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补贴政策是怎样的?如何确保补贴资金合理使用并真正促进服务质量提升?”“请问区卫健局在医养结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能否满足我区老年群体的需求?”……一个个问题接连抛出,内容涉及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政策、养老机构监督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医养结合实施情况、新建小区养老设施保障、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回应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发放等8个方面问题,问出了关切,问出了职责。民政、人社、住建、财政、卫健等7家单位负责同志实事求是、诚恳作答,答出了坦诚,答出了担当。应询单位负责同志回答询问后,现场由常委会委员对回答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同时,为广听民声、开门纳谏,询问环节邀请了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代表列席会议。
  督得紧推动落得实。专题询问的效果,不仅在于应询单位的答复情况如何,更重要的是做好“后半篇文章”。区人大常委会对应询单位的承诺事项跟踪督办,确保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督促各类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集思广益 提前布局抢抓机遇
  养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更要谋划发展银发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灞桥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9月初,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银发经济专题座谈会,邀请部分市、区人大代表、企业家代表与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深入交流,为灞桥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区发改委、科技工信局、投资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7个相关部门分别介绍了区银发经济的发展现状、挑战机遇和未来规划。交流讨论环节,区人大代表陈洁建议将老龄产业相关专业嵌入普通本科、高职教育等,进一步增强银发经济的人才储备;企业家代表李兴建议将灞桥区三级养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向外推广,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加入到老龄产业中。
  会后,综合走访调研及座谈会了解的情况,形成了包含8条具体建议的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加强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灞桥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关注民生热点,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精准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落实,切实以人大监督力度提升群众幸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