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联动解民忧 跟踪问效促落实

——留坝县抓实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

文章字数:1732 文章浏览数:
  □ 蒋一丁 李晓贤
  “人大代表提建议、县委书记划重点、县级领导分头抓、全体代表齐监督”,这一闭环工作机制,是留坝县破解代表建议办理“重答复、轻落实”难题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留坝县以这一机制为抓手,将代表建议办理与民生改善、县域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建议办理从“纸上答复”走向“落地见效”,切实将代表提出的“金点子”转化为群众期盼的“及时雨”。
  广纳民意
  让建议“接地气”
  留坝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建议源于群众需求”的原则,引导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找问题”“谋对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规定》《留坝县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暂行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收集交办工作的通知》,通过组织“代表接待日”“院坝说事会”等活动,让代表们走进村组、企业、学校、卫生院,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无论是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还是乡村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只要是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都被纳入代表建议收集范围。
  为提高建议质量,县人大常委会每年持续加强代表培训工作,努力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以“建议高质量”推动“办理高质量”。2022年以来,县人大代表共提出建议366条,其中涉及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占比达85%,真正实现了“群众呼声有回应,代表建议有分量”。
  高位推动
  让办理“有力度”
  代表建议不仅是群众的期盼,更是县域发展的“指南针”。留坝县委主要领导坚持对每一批代表建议逐一“划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分管领域”明确办理责任主体,将重要建议纳入县委常委会重点督办事项,定期听取办理进展汇报。
  针对全县农村交通饮水、电力通讯、耕地保护、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等事关乡村振兴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建议,县委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调研,牵头召开专题座谈会,统筹财政、发改、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部门资源,研究制定办理方案,落实包抓县级领导,夯实办理工作责任;将代表反映相对集中的农村客运班次增加、调整方面的7件建议,明确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并纳入学习教育“学、查、改”范畴,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具体落实措施,3个月内办理完毕。通过多方努力、齐抓共管,2025年县委主要领导“划定”的10大类32件重点建议办结率达100%,办成率超90%。
  包抓落实
  让成效“看得见”
  留坝县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单位主办+相关单位协办”的建议办理模式,确保每条建议“有人管、有人办、有结果”。县级领导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协调解决堵点问题,比如针对“增加调整农村公交班线”“马道镇集镇供水提升改造”等建议,包抓县级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推动交通、水利等部门优化办理方案,加大办理力度,有效解决了5个镇13个偏远村4000余人的“出行难”问题和马道镇集镇1500余人的饮水难题。
  承办单位则将建议办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向代表反馈进展。对通过努力能办理的建议,办理单位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优先予以办理;对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办理的建议,办理单位主动向代表说明原因,承诺“分阶段推进”,争取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代表的满意度。2025年113件建议,截止8月底已办结87件,代表满意率100%。
  代表监督
  让办理“落得实”
  “建议办理得好不好,代表和群众说了算。”留坝县将代表监督贯穿建议办理全过程,建立“办理前征求意见、办理中邀请参与、办理后组织评议”的监督机制。县人大常委会将重点建议落实到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包抓督办,并创新推行重点代表建议办理“两满意一跟踪”评价监督机制,即建议办理完毕后,由提建议代表和受益群众分别对办理单位的办理态度、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对办理结果评价为“不满意”的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建立跟踪督办台账,督促相关承办单位重新办理,直至代表和受益群众认可。
  如今,“提建议有回应、办建议有监督”已成为留坝县的工作常态,不仅提升了代表履职积极性,更让群众感受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温度。
  从“代表提”到“书记抓”,从“分头办”到“代表督”,通过这一闭环机制,让代表建议真正成为推动县域发展、改善民生的“助推器”。下一步,留坝县将继续优化建议办理流程,完善监督机制,让每一条代表建议都能落地生根,切实把“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承诺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