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麦浪

文章字数:1014 文章浏览数:

 □ 许双福
 跟随摄影协会踏入麦野,金灿灿的麦浪如金色绸缎在天地间铺展,微风拂过,麦芒轻颤,似在诉说丰收的喜悦。望着这片即将被唤醒的土地,恍惚间,记忆的时针拨回到四十余年前,那片被烈日炙烤的湖北山区麦田,那些汗水浸透衣衫的夏收时光,在心底渐渐清晰。
1973年4月,因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一家从北京总部迁至湖北房县的部队。彼时我刚上小学四年级,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峦,几乎吞噬了所有的平地,贫瘠的土地诉说着这里生活的不易。部队子女就近在生产大队的学校读书,每逢麦收时节,我们便与农村的同学一样,迎来独特的“麦收假”,假期长短会依据各生产队夏忙情况灵活调整,一般在十天左右。由于我们没有所属生产队,便由学校统一分配,每日的劳作都要听从生产队队长的安排。
六月骄阳似火,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割麦子,对于年少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考验。麦田里,地温不断攀升,仿佛置身蒸笼,即便戴着草帽,也难以抵挡热浪的侵袭。麦芒如细小的针尖,划过裸露的胳膊,火辣辣的疼痛,让人忍不住龇牙咧嘴。每当劳作间隙,大家纷纷奔向大树下的阴凉处。此时,生产队妇女们精心熬制的绿豆汤便成了人间至味。盛在木制或铁皮水桶里的绿豆汤,被挑到田间地头。舀起一碗,清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暑气,滋润着燥热的身心。微风轻拂,我们坐在树荫下,一边喝着绿豆汤,一边谈论着当天的进度,望着身后大片倒下的麦子,满心都是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夏收之所以紧张而热烈,一方面是要趁着晴好天气,尽快将粮食抢收入仓,与时间赛跑。另一方面,麦子收割完毕后,需马不停蹄地插秧种水稻。农时不等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除了割麦子,我们这些“娃娃社员”有时还会被安排去打场。打场的工作多由妇女承担,相对割麦而言,劳动强度稍低。我们将收割成捆的麦子从地头拉到谷场,码成高高的麦垛,再一捆一捆地抱下,摊开晾晒。之后,牵着水牛或毛驴,让它们拉着几百斤重的石滚子在麦秸上转圈碾麦子。走在厚厚的麦秸上,深一脚浅一脚,我们还要不时回头查看碾压的情况,确保每一处都能碾得均匀。
十几天的夏收劳作,辛苦与疲惫交织,但,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着生命与希望,它给予人类的恩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与热爱。
如今,收割机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昔的镰刀挥舞,曾经挥汗如雨的人工割麦场景已渐渐消失在岁月长河中。但那段夏收的经历,却如同陈酿的美酒,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香醇,成为记忆深处最温暖、最美好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