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藏着的眷恋密码

文章字数:1137 文章浏览数:
  □ 梅春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中,我常常迷失于车水马龙之间。每当疲惫不堪时,心底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那是故乡的乡音。这乡音,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岁月的温情,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解开我对故乡眷恋的密码。
  记得多年前初次离家求学,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我背着行囊,满心憧憬又夹杂着一丝惶恐。母亲紧紧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娃呀,到了外头,照顾好自个儿,吃饱穿暖,常给家里打电话。”她那带着浓厚乡音的话语,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担忧与牵挂。我用力地点头,努力不让泪水落下。火车缓缓开动,母亲的身影渐渐模糊,可那熟悉的乡音却一直在耳边回荡。
  初到陌生的城市,周围皆是陌生的面孔和听不懂的方言。课堂上,我小心翼翼地发言,却因那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引得同学们一阵哄笑。那一刻,我满心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开始努力纠正自己的口音,试图融入这个新环境,渐渐地,乡音在我口中越来越淡。
  一个周末,我独自走在街头,心情低落。突然,一阵熟悉的乡音传入耳中:“哎呀,咱这旮旯就是比不上老家舒坦,还是咱那山那水亲呐!”我猛地转过头,看到两位操着乡音的大叔正亲切交谈。那一刻,那些被我刻意遗忘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故乡的青山绿水、田间地头、邻里乡亲的笑脸一一浮现。我眼眶湿润,原来,无论我如何努力改变,乡音早已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是我与故乡之间割不断的纽带。
  如今,我在城市里已经生活了许多年,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乡音依旧是我心底最柔软的存在。每当回到故乡,那一声声熟悉的“娃回来啦”“吃了没”,就像一阵春风,吹走我心中所有的疲惫与烦恼。
  乡音,是故乡的符号,是岁月的沉淀。它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欢笑、成长的足迹,还有亲人们无尽的爱。每一句乡音,都像是一个密码,解开了我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乡音永远是回家的路,是心灵的归宿。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就让乡音在心底静静流淌,成为我们一生的温暖与慰藉。
  儿时,在故乡的小院里,夏日的夜晚,蝉鸣声声。奶奶摇着蒲扇,用那带着乡音的语调给我讲着古老的故事。“从前呐,有个娃……”那慢悠悠的声音,伴着丝丝凉风,哄我入眠。
  农忙时节,田间地头满是乡亲们劳作的身影。大人们喊着号子,那质朴的乡音里透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期盼。我们这些孩子在一旁玩耍,偶尔也会帮着递递工具,听到的是“娃,小心点”的关切。
  后来,随着求学、工作,我离故乡越来越远。可每到夜深人静,那些熟悉的乡音就会在脑海中响起。有爷爷唤我吃饭的声音,有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的欢闹声。
  有一次,在异乡的街头,我偶然听到一位老人用乡音打电话。那熟悉的语调,让我瞬间停下脚步,伫立良久。那一刻,我是多么渴望回到故乡,再听听那亲切的乡音,看看那熟悉的面容。
  乡音,这抹最温暖的底色,将永远陪伴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