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人王孙蔚二三事

文章字数:1229 文章浏览数:
  □ 冉学东
 王孙蔚,出身于临潼关山镇东梁里的名门望族,其宗族于此地深耕细作,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他天赋卓绝,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在顺治九年一举夺魁,荣获进士荣耀,步入了辉煌的仕途。初入刑部供职,继之升迁为保定知府,后再擢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德州粮道参政、湖北按察使等显赫职位,官阶显赫,终登福建布政使之高位。在福建布政使任上,他面对三藩之乱的动荡局势,洞若观火,毅然截断吴三桂叛军的粮饷,为朝廷平叛立下汗马功劳,赢得一代贤臣之美誉。
  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清初诗人王孙蔚经人媒妁之言,与关中名儒李因笃之妹缔结连理,李因笃之妹品行高洁,不仅精神上支持王孙蔚致力于关学研究与诗歌创作,更成为其坚强的后盾。王孙蔚在福建任内,政绩辉煌,且酷爱吟咏。《抚怀小草》为其早期代表作,此后,《轺香初集》《轺香二集》及《杂诗文》等佳作连篇,确立其在清代三秦诗派中的重要地位。其诗作备受赞誉,然而,王孙蔚之古籍是否尚存于世,至今仍为一谜。如今,王孙蔚之十八首传世佳作已收录于临潼县志,同时亦可见于阎良区志及阎良政协文史资料,成为中华民族地方志宝库之珍品。
  王孙蔚平日广结善缘,对佛学尤为倾心。在重庆为官期间,与华岩寺圣可大师结下不解之缘。一日,他步入华岩寺,与圣可大师深入探究佛法,目睹藏经阁中的经卷残缺不全,心生感慨,随即慷慨解囊,以自己所积俸禄,承担起补齐藏经的重任。派人遍寻各地,搜集散落的佛经,历经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使命,将所搜集的经卷全部捐赠给华岩寺。圣可大师感其慷慨,特邀请他重游华岩寺,并请他为“大雄宝殿”题写匾额,该匾额至今仍光彩夺目。随着对华岩寺的情感日深,王孙蔚欣然为重庆华岩寺题诗一首,名为“华岩寺小憩”。重庆华岩寺为示重视,将这首诗作刻于碑石,供后人瞻仰与膜拜。
  鉴于故乡临潼关山镇东梁里长期受匪患困扰,王孙蔚深思熟虑,立志在家乡修筑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其父生前承担此城池建设的重任,遗憾的是,工程未竟而止。尽管王孙蔚远在福建为官,但对故乡的眷恋始终如一。趁回乡探亲之机,他毅然承担起这一伟大的未竟事业。王孙蔚不仅决心实现父亲的城池之梦,还计划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工程,将父亲的遗愿融入内城。他在原有内城的基础上向外扩建,展现了他卓越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父亲生前的梦想。
  在回乡探亲之时,王孙蔚毅然重启了建城伟业,然而,他在推进工程的过程中屡遇逆境,重重难关横亘眼前。施工不慎,意外触动了地脉,王孙蔚挥剑斩断芦苇之根,却未料此举竟激出了血色泉水,如怒龙般喷涌而出。那泉水汹涌澎湃,直冲九里官底,波浪翻腾,绵延数里,久久未能平息。虽然城堡最终傲然挺立,其内外两层巧妙的布局赢得了“套城”之美誉,但自那以后,城堡之内再无中举之人。族人对此深感困惑,遂求助于云游道士禅吾法师,在禅吾法师的帮助下,真相的神秘面纱才缓缓揭开。原来,王孙蔚的行为导致了套城生气的流失。幸得禅悟法师从长安终南山道观带来一瓶仙水,浇灌于套城祠堂前的槐树下,历经一年多的滋养,套城的风水才得以恢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