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民生”跟着“民声”走 让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文章字数:1774 文章浏览数:
  □ 本报记者 张婷
  榆林市、县、乡三级人大深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把党委“决策的事”、政府“要干的事”和群众“期盼的事”精准对接,让“民生”跟着“民声”走,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供水工程淌出群众安全饮用水
  黑木头川是无定河一级支流,流经横山区韩岔镇、殿市镇、响水镇等3个镇33个行政村。由于多年来的粗放式开发利用,形成大片采空区,地表水减少严重,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水污染程度逐年提高,安全饮水问题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民生实事项目广泛征求意见时,紧盯涉及面大、需求迫切、代表性强的困难问题。”区人大代表米鹏飞说:“2024年,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在10项民生实事项目中票决出了8项,‘三镇’供水工程三期项目是其中1项,项目建成能够解决河流沿线5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在项目实施中,人大代表及时跟进视察,监督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确保群众满意认同。
  来到响水镇韭菜沟村二组村民魏治成家中,他打开水龙头,向记者展示了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以前用井水做饭烧水,会有一层一层的水垢,而且含氟高喝了牙黄,开了净化器作用不大还容易堵。2024年9月份通了自来水,水质好,吃得放心,我们早盼着了。”
  在魏治成家中的墙上记者还看到了张贴的“横山区农村用水明白卡”,上面清楚地写着饮水安全标准、供水服务监督电话和联系方式等,责任到人,确保群众吃水安全。
  区水利局局长张云介绍道,三期项目将解决“三镇”供水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彻底解决黑木川两岸群众饮水用不足和水质差问题,让群众真正吃上自来水和放心水。
  盐碱地里长出群众致富经
  榆阳区上盐湾镇充分发挥“大碗茶”人大代表联络站“民声”聚集地效应,就民生实事项目实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近年来,上盐湾镇立足无定河沿线村水资源和盐碱地实际,打造“千亩稻田”建设基地。镇人大代表孙海东在广泛听取群众需求后向镇政府提出了“继续实施上盐湾镇境内无定河沿岸盐碱地治理项目”的建议。2024年2000余亩盐碱地治理工程在镇人代会上票决为民生实事项目加以推进。期间,孙海东等人大代表还就水稻品种、市场销路等问题进行调研。
  家住赵家畔村的村民叶成玉以前在外打工,2023年回乡承包了330余亩治理后的盐碱地,用于种植水稻,并实行了“稻蟹套养”。他说:“年底下来,种植水稻和养蟹总共收入36余万元,比外出务工、种小杂粮收入高多了,现在致富的路更宽了,民生实事办在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
  上盐湾镇探索实践“种植大户+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等措施,打造“沙地上郡,鱼河大米”品牌,让“沉睡”的盐碱地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为示范带动全镇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新“稻”路。
  “通过‘大碗茶’人大代表联络站,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与民意、民需精准对接,进一步实现‘民生连民心、民心促民生’的目标,让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镇人大主席李永强说。
   社区食堂让特殊群体吃上家味道
  榆林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建立“项目征集由代表参与、项目确定由代表票决、项目实施由代表监督”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工作机制。2024年,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票决10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一批社区食堂是其中1项。
  榆阳区人大代表李莲娜说:“建设社区食堂是我在接访、调研中听到民意比较集中的建议。在项目全过程参与中,反映选址、菜品、营养、价格、卫生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很多被采纳了。”
  位于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深、地理位置优的明珠路街道建业路社区食堂,可辐射辖区诸多小区21560名住户,平均每天人流量达到400人以上。社区食堂负责人朱喜荣说:“社区食堂关注一老一小。老年人一天三餐15元,小孩有50元吃10顿套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此外,每天还有免费的鸡汤、稀饭,为街坊邻居提供优质服务。”
  社区食堂按照“1+1+N”运营模式,重点解决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难、娱乐少问题。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和平说:“2024年全市票决计划建设50个社区食堂,考虑到民意需求大,实际建设了56个。”
  “娃娃上班后过来吃,一天来两三次。这里菜品丰富、价格实惠、服务态度好,有家的感觉。”家住附近紫微御苑小区的张绘春夫妇说:“走路七八分钟就可以解决用餐问题,给儿女减轻负担,让他们安心工作。”切切实实的惠民举措,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